班主任沙龙
A9

从“你听我的”到“共同探索” 高 洁

  学科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存在理念脱节

  在评价学科教学时,我们会批判教师的错误教育理念与授课方式。教师若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我们会说这种教育非但不能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也不能培养学生应有的素养。

  班级生活中,面对学生的种种问题,我们会听到班主任说“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不对”之类的语言,包括班规制定、班委选举、座位排列等教育实践,我们也遵循“别人怎么处理,我也怎么处理”之类的诉诸经验、利益、成绩与他者等因素的教育逻辑。班主任并不认为这些是宝贵的教育契机,依然采用应试教育的理念进行班级管理,重视说教甚于重视分析与建设。

  当学科教学已经有了素质教育的氛围,学生却在知识学习外、班级生活中再次成为被动的受教者,且一些班主任的说教实质上是不良情绪的发泄或居高临下的命令,而非说理、更非育人。即使班主任有着满满的关爱,但这种关爱也在责备、训斥与否定的言语中变了味。随性的说教只会削弱、损坏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探究活力,阻碍学生的心智成长。

  之所以班主任工作的理念与教学的理念相脱节,一方面是因为班主任工作偏向于“事务性”,而非“教育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班主任缺乏教育能力与理论储备,无法像对待学科知识一样对待班主任的教育内容,将这个领域视为一个“名词”而非一个“动词”,将问题解决等同于“你听我的”而非“共同探索”。

  有些班主任虽有学识,但无法将专业性展现在具体问题上,没有形成以思想和判断为支撑的专业品质与实践策略。

  从发生学底层逻辑思考班级管理之策

  不过,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专业、智慧的班主任,他们探寻某一主题的发生学底层逻辑,深入不同观点的推演逻辑,找寻正确的处理方式。

  在一次以“班规制定”为核心词的交流中,我与现场的班主任分享了从发生学视角看待班级生活的各种问题。当时,班主任A自告奋勇地讲解了他对于班规的思考。

  他认为班规就是班级中的规则,规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相处之道。社会规则的制定是人类社会形成后,人们由私人属性转向公共属性的必经过程。

  听得此言,我接着说,“是的。所以班规的制定就是社会规则制定的一个缩影,只不过班级小一点,人数少一点,但本质是一样的,制定班规、遵守班规是学生从个体走向公民的必然要求”。

  班主任A继续说,“所以班规的制定并非可有可无,也不是走形式。相比于班规本身,学生充分参与班规制定的过程,厘清班规是什么,为什么要制定班规,为什么班规应成为学生的行动准则等基础性问题更为关键”。

  对话就这样一来一往地展开。我继续追问:“班规到底应由教师制定还是应由学生制定?班规一旦制定好是否可以修改?哪些内容可以放在班规中,哪些内容不能放在班规中?”

  班主任B表示,肯定不能由教师自己制定,规则是为了维护班级秩序,只有每个人都认同这一规则,才能遵守规则,争端才会最少发生。而认同的最好方式即参与规则的制定,将自己与班规的关系从被动服从变为主动制定。制定班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思考现有问题,通过假设、共情、判断等思想路径,将自己的主体意志投射到规则中,创设解决方案与标准。这样的班规是学生意愿的体现,他们更愿意遵守。班主任C也说,正是这个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老师、与其他同学都有制定班规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产生了自尊,也因为彼此皆有的权利与平等关系而尊重对方。

  观点表达体现认知深度

  这一场讨论让班主任理解了自己日常工作内容与人类社会、与真实生活的关系,也让班主任理解了“制度”“权利”“自治”“尊严”等诸多概念,并将这些概念“是什么”“应怎么做”加以把握,提升学生在公共场域中自觉思考与决策并由此行动的智识水准,实现班级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的状态。

  任何事情均有其自身的逻辑体系,我们要按照它“是什么”的规律进行探索,班主任所面临的每个问题皆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自己要“正确理解”“全局理解”事件的本质,更需要帮助学生搭建整个生活世界的认知体系,通过深刻理解、导向行动、反复验证与认同内化,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模式,在以后的生活中便会不自觉地按照这种模式处理问题。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