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论道
A13

"双减"政策下小学教育应该做什么

太原市晋源区十二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张建勇

校长简介:

  张建勇,太原市晋源区第十二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共党员,中北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学硕士学位,山西省形意拳协会常务委员、国家篮球一级裁判员、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员、国家健身气功一级社会指导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先后被评为“中国好校长”,山西省“乡村道德好青年”,太原市高水平骨干教师、太原市青年教学育人岗位能手、太原市新长征突击手、太原市崇义友善好青年,晋源区师德标兵等。

  9月13~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明确学校教育要将“德”作为教育的核心放在首位。

  在教育部陆续出台“五项管理”“十项举措”,全面落实“双减”工作的背景下,在小学阶段,如果还过于一味注重学生的成绩,并希望借此机会来确定他未来在社会上会更有优势。那么,我想说,这是失败的小学教育,所满足的,只是家长的虚荣心而已。

  小学阶段应该做什么,在全面推进“双减”工作同时,学校的教育核心应该从哪些方面怎么去努力,我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

责任的培养

  彭明辉先生的《小学过度注重知识细节是一种大大的浪费》一文中写道:“小学的学习目标不应该设定在懂多少字,会算多少算数,而应该设定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对知识的态度。”我觉得,这里讲到的“态度”,就是责任感的问题。你为什么学,你怎样对待你的所学,是你教我学,还是我要求学,这是个态度的问题。

  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所有的教育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我们所要培养的孩子,乃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可以说,祖国的未来全系于他们之手,责任意识的传承和教育,更有利于学生潜下心来,为了中华民族而努力读书。作为中华儿女,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份责任。

习惯的养成

  有了责任还远远不够,怎样将这种责任细化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并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发的动力,这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所以,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

  试问一下,我们老师们在上课的同时,除了教授规定的大纲要求外,会抽出几分钟来聊聊看似无用的话题呢?是否觉得那是在浪费时间呢?有没有对学生因材施教,对班上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通盘考虑呢?有没有考虑过自己所带的班级想要达到某种目标呢(这种目标应是除学习成绩之外的其它目标)?或是形成某种文化呢……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后形成一种共识,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只要每天重复,当它达到二十一天左右时(根据所习内容的难异而定),它就会形成一种自觉自愿的习惯,前提是必须要重复。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也在慢慢养成自己的习惯,比如习惯性地早起,和学生一起跑步,甘当他们的“陪练”;习惯性地读书,为了让学生有求知的精神,自己先学起来并激励他们努力向上;坚持每天早上(中午)和学校保安一起值岗,对于我来说,也成为了一种习惯,对于学生来说,一是可以有效保证他们的安全,二是在值岗的同时,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向我们问好。一开始执行得很不好,但是现在,相互问好已成为同学们一种自觉自愿的习惯,将“礼”细化到工作的点滴中,无形之中教育和锻炼了同学们。

  不仅如此,在个人、教室和学生公共卫生方面,习惯的养成与做人都会有很大的关系。

兴趣的培养

  张良在《告别手工时代,未来教育是系统的对决》中进过这样这一句话:“当学习和真实的世界更紧密的关联的时候,学生所谓的好奇心和内心的力量,能足够地被激发出来。学习靠这样的发动,学生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我想说的是,所谓的“好奇心”“内心的力量”,其实指的就是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发地动起来,那是一种由内而外而生发的趋动力。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呢?怎样让每一个学生都自发地动起来呢?怎样改变老师为主体,进行“满堂灌”的传统教育方法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要让“学习和真实的世界更紧密地关联起来”,改变传统的为教而教,为学而学。传统的教育方法是不会则先“灌”下去,再囫囵吞枣都记装脑子里。这样记住的知识只能是死知识,即使会做题,能背下来,也是死知识,因为对于学生来讲,那些就是书本上的东西,只是几个汉语或是数字,与生活根本没有联系。时间久了,也就忘记了。

  我想起自己的小学时期,班主任王润花老师特别爱看书,文学、传记、武侠、科学……各方面的书都看。我还记得我问王老师借的第一本书叫《九月鹰飞》,是一本武侠小说,用了两天时间看完的。在当时看来,这些都是“不务正业”吧。但从此我迷上了阅读,只要王老师有的,我都借过来看,有些内容看过后不理解,我还会向王老师去请教,有时候有了自己的看法,我会用笔写下来(王老师要求我们记日记)。王老师鼓励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在上课时,时常找一些相关的教具,或是自排一些情景剧,或是带我们走出教室,去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意义。时间长了,语文好像忽然开窍了,越来越喜欢语文,阅读、写作、理解水平……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神奇的是,其他学科也慢慢地提高了。现在想来,其实就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主学习,有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而已。学习本来就是一通百通的事情。

  其实教育就是这样,教师成为真正的引路人,必须关注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提升。

性格的培养

  彭明辉先生的《小学过度注重知识细节是一种大大的浪费》一文中写道:“小学还同时是培养孩子人格雏形的阶段,荒废了小学阶段孩子人格雏形的培养,长大后或许就来不及了。”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

  比如说,现在人们普遍反应大学校园里学生散漫,每天除了学习没兴趣外,只要是玩的,没有不感兴趣的,只要是享受的,没有不感兴趣的。对于最关键的学习,大学生反倒是无所谓的态度:学习吗?及格就行,只要不被挂科,就万事OK了。这是他们的学习态度,所以他们上课请人代点到,或是老师点到后就马上溜走。大学周围开设的各种娱乐设施时常是门庭若市,以学习为主的图书馆或其它公共设施却时常门可罗雀。大学的求知精神丧失得特别厉害。什么原因呢?在抨击大学教育的同时,作为启蒙的小学阶段,也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因为这段时间正是孩子性格的养成时期。

  小学的孩子如同一张白纸,除了极少数身心有残障孩子外,理论上讲,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天生愚笨的。有一句谚语是这么说的,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然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不过作为教育工作者没有找到适合这个孩子发展的方法和途径而已。

  我觉得,老师用爱去接纳每一个孩子,允许他们犯错误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这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此外,班级多开展一些积极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我们小学阶段老师应该去努力的方向。其实,在小学阶段,从学生的一言一行就可以看到班主任的影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一个学校的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到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到国家与学术之兴衰。这种事业之责任,不值得一个整个的人去担负吗?”身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我越来越感觉到肩头压力的重大,越来越感觉如履薄冰。而这种压力,伴随着学校如何长久发展的探讨而与日俱增。做为启蒙教育阶段的管理者,如不能很好地审视自己,他就不能在未来的教育的洪流中得到发展,所影响的,是这一方教育的百年大计。

  当然,学校教育是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主渠道,除此以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融合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三方合力构成了当代教育的主要内容。今天的教育,学校教育的权重趋于弱化,其它两方面教育对学生成长影响越来越多,要使学生得到长远发展,学校得到长久发展,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必由之路。

  在这里,我想借彭明辉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我们必须在小孩子毕业以前培养出他对人、动物和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自己最起码的信心;以这些情感和自信为基础,他才有机会在国中阶段藉着简单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去进一步深化他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并且去丰富他对人生的想像;也只有当他内在情感较丰实,对世界与人生的想像较活泼以后,他才有机会在高中阶段藉着传记、小说、历史故事与人生初步憧憬,并且学会藉着前人的心路历程去思索自己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努力吧!


点赞(1)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