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07

“精修勤练”方能“减负提质”

何 捷

 “如何减轻不必要的负担”与“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两个关键点可以合并研究,因为二者有着同样的目的——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科学,更为有效。如何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实现减负增效?作为一线教师,要做三件事:关注课程标准、研读教科书、关心学生实际情况。其实,我们还可以从相对上位的学习科学角度去思考——面对学习目标,经由学习过程,如何操作更有效。

  学习科学权威专家,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丹尼尔L.施瓦茨博士(Daniel L. Schwartz)在他的《科学学习》一书中,提出了“精修勤练”的学习方法指导。

  施瓦茨教授的“精修勤练”类似“刻意练习”。指的是为了使认知超越现状,在某个特定的概念或某项特定的技能上,集中精力练习的学习方法。“精修勤练”可以大幅提高某项技能的局部水平,进而带动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

  “双减”背景下,“精修勤练”在课堂教学中带给教师哪些启发呢?

  其一,精准锚定学习目标,减少不必要的耗损。

  所有的学习都符合共同的规律——瞄准目标学,才能学得到,才会有提升。

  也许你会以为,想提升打篮球的水平,只要多打,多比赛就行。其实,职业选手都有严格的赛事安排,还有强制的休息时间。如果一直打比赛,很快会达到一个瓶颈期,水平就是不见长。如何突破瓶颈?有经验的教练会让你“以退为进”——暂时告别赛场,好好研究技术。

  这类似画家作画,画一下,退一步,看一看,再继续画。

  学习上要有精进,并非一味强制练习,而是讲究精准瞄靶。“精修”中的“精”,意在提醒教师要明确学习目标,以此为锚,定点、定量展开学习活动,这样才能不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耗损。类似一个球员,如果“投篮命中率”不高,不必要全面练习,而是瞄准“提升投篮命中率”这一目标,局部精准练习。

  其二,必要练习不可缺少,确保学习过程完整。

  “双减”之后,害怕认知超载,是否主张“无为”?是否还需强调“练习”?

  去除练习,就等于剪除了学习的“羽翼”。而练习带来的“负担”感又是真切的。破解的关键在于“必要”二字。

  一项针对各领域专家的研究表明,要想在现有的水平上实现质的飞跃,真正需要的是科学的分析以及用心的努力,而不是单纯的机械式重复。研究人员分析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包括医生、物理学家、艺术家、国际象棋大师等发现,各行业都有自身所需的技能点。所谓“必要”,就是针对这些关键的技能,予以集中练习。

  以语文课堂为例,课堂上最为关键且必要的练习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明确什么是段落的核心意思?第二,围绕这个核心意思,怎样选取内容?第三,如何将内容转化为句子,一句一句串联起来,凸显这一核心意思?

  在“必要”的区域内练习,既是抵达目标的需要,也是学习必经的过程。除此之外的练习,都需要精简或删除。例如,可以不写文章开头,不练结尾,集中时间针对“围绕一个意思写”这一关键目标,反复练习。

  不但要练,还要通过评价实时监控:核心意思表达出来了没有?句子能否突出这一意思?如果调整中心句,其他句子能否做好相应调整,围绕核心意思表达?这些就属于本次教学“必要”的练习,不但不能删减,还得在课堂上,在教师的辅导下,用心练习。

  “双减”背景下,练习的重要性可能被模糊。当部分人认为大科学家、艺术家们,都是靠天赋取得成就时,美国学习科学研究者RichardPaul与Linda Elder在合著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一书中,通过大量的事例调研,为人们揭开真相:天赋确实起到一定作用,但更多的是仰仗精准的练习。

  例如,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的20年里,就是一个勤奋好学、富有鉴赏力,整天泡图书馆的人;达芬奇在16岁左右就来到当时的佛罗伦萨,在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安德烈的画廊里做学徒、帮工,同时认真学手艺;一直被誉为天才的米开朗基罗,保留下来的练习稿中,出现大量人物速写,还有很多壁画底稿,有的底稿中针对一个人物造型,有数十次的修改;科学巨人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也都经历了刻苦练习,恒久修炼。

  “双减”实施后,选取并设计“必要”的练习,以尽快达成目标,这才是“减负”的正道。

  其三,正确开展学练模式,“减负”的同时“增效”。

  减轻课业负担,教师应该在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中发挥主导权。我建议实施分层教学,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学效能。对课堂教学的分层设计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知识呈现由浅入深地分层。在学习之始,充分激活学生的旧知识,牵引出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内驱力。在心理学、脑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都指向了学习中的“内驱力”,可以将其理解为学习过程中的专注度、主动性等,这是源自学习者自身的力量,需要激活。

  所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初,“复习旧知”与“情境创设”是值得考虑与选择的。例如上文举例中的《这儿真美》,可以引导学生以身边景为例,进行对“这儿”的解读。学生可以通过“导游”或“小主人”的身份,进行实景推荐,自信地讲述,相信学习效果较之生硬表达会更好。

  第二方面,问题设计按难易层级划分。课堂提问中,可以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自由应对型回答,老师问、学生随机答,活跃课堂氛围;较复杂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型回答,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共同参与;焦点型的问题,进行探究型回答,可以给建议、给批判,可延伸至课外,可形成课外跨学科整合型的学习项目。

  第三方面,评价据认知水平有所不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激发自我效能感;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挑战式评价,邀请他们成为教学助理,分享其思考过程,“以兵教兵”;对于处于中游的学生,提出建设性评价,指引他们成长的方向,如:“还可以怎么做”“如何做会更好”。

  “双减”实施后的课堂教学,如何做得更有效?实际上“双减”之后的课堂教学方法多样、途径丰富,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加强对学习本质的理解和重视,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