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苑
11

学校小课堂与田野大课堂

石 舟

  贵州榕江县古州镇第四小学组织学生上劳动课,老师带领学生下田抓鱼,割稻,打稻……

  让孩子们到田间地头体验下农民伯伯劳作的艰辛,了解一下稼穑农桑之事,对孩子们的成长是件有意义的事。读了这条消息,勾起了笔者四十多年前上中学时学农的情景,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

  1966年,毛主席发出“五七”指示,大中学生纷纷走出校门,奔赴农村这个广阔天地。

  大约是1974年春,正在太原五中读初中的我,接到了学农的任务,闻讯,同学们都显得兴奋和期待。当年最时髦的豪言壮语“滚一身泥巴,磨一手老茧,练一颗红心”,代表了我们的心声。

  三月里的一个大早,同学们背着背包,列队向目的地——太原市南郊区大马村进发。在大马村,我们住进了一间门窗残破的老屋里。由于没有床,我们睡的都是地铺,地上铺一层稻草,加一层木板就成了床。一间屋子睡了二十多个人,带队的班主任郝老师,挑了个紧靠屋门的地铺给我们挡风。学农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农活,对城里来的中学生充满了新奇。但同学们的适应性很强,在田野上翻地、除草、垒堰、整理稻田,收摘蔬菜“拉蔓子”……一招一式,像极个“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脸晒黑了,手上磨出了血泡,但没有人叫苦喊累,村里的老乡都对同学们伸出了大拇指。

  在学校办的《学农小报》上,同学们纷纷写体会,抒感想,我还写了首童话诗《茄子朋友批评咱》,被老师推荐上了《学农小报》。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笔者再也没有踏足过大马村。听说,该村已列入城中村拆迁改造范围。但这里的稻田、菜畦曾洒下我们的汗水。因此,我会记住这个村名。

  我总在想,我们学习获取知识的地方,不仅仅是学校的课堂上,更应是宽广的社会生活里。正所谓,学校小课堂,田野大课堂。(作者单位:山西省广播电视局)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