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14

透过试卷变革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大同市新荣区第三小学 刘永红

  作为教育教学考察的抓手,试卷在依据原有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精神,体现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要求,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继续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目标;重视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呢?

  一、关注习惯,重视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知识的积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积累是语文学习中必须养成的习惯,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完善的过程。在小学阶段,语文素材的积累来源很多,儿歌、古诗、写人记事性文章等都是理想的选择。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积累能力时,应当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促使其不断累积素材,为积累能力的培养奠定物质基础。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用词准确、优美句子和段落,都可以摘抄下来,并背诵和仿写。

  我国是文化底蕴丰厚的文明古国,尤其是诗词歌赋,无论是韵律还是语句都意境优美,朗朗上口,意蕴悠长,因此对于古诗中的名言佳句,更应当有效积累。学生可以利用晨读和课前准备熟悉掌握这些诗句的出处、涵义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适合的语境下做到活学活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在素材的不断累积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一定的积累经验,形成语言积累能力。

  二、着眼生活实际,引领学以致用

  任何学科都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言既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应用实践能力方面,生活是最大的“源泉”。丰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也就是在引领学生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不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应当引导他们到大千世界中去,广泛接触生活,关注时代脉搏,获得语文知识与生活体验的双重积累。

  三、注重情景创设,重视能力迁移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要想在语文课堂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聚焦,上好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关键是要看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师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动手去探求真知,去解决问题,使之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春天就会到来。

  四、以人为本,渗透人文关怀

  由于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其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水平存在高低差异,因此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创造性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差异性、层次性地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掌握能力。最大限度、最优化地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提升和发展,使其身心健康,自信阳光。

  五、加强知识整合,注重知识外延扩展 

  教师可以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参加各种活动。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当义务宣传员和讲解员,进行演讲和课本剧表演等,增强学生在学语文的基础上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多角度地提高语文素养。

  六、传承文化,立德树人,弘扬优秀精神

  教材编写建议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课程总目标指出:“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课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语文教师要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

  “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执着地充满热情地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无论试卷怎样变革,只要平时夯实基础、加强积累,注重培养良好的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怀着一颗善心,炼就一双慧眼,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每一个人都能够真正地把自己的能量、自己的个性得到最充沛的发挥,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