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三大举措减轻教师负担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谈“双减”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段时间学校“双减”工作得到了社会、家长普遍欢迎和广泛好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难点,如作业管理、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减轻教师负担等问题都受到关注。
三大举措减轻教师负担
吕玉刚认为,要充分相信广大的人民教师的教育情怀,同时要尽最大努力去减轻教师的负担,保护好教师的积极性。
对于减轻教师负担,吕玉刚表示:一是在2022年6月底之前,要以县为单位完善学校的编制,进一步加强教师配备;二是实行弹性上下班,合理安排教师课后服务的任务;三是通过筛选,选取校外一部分热爱教育事业且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参加课后服务。
吕玉刚认为,“双减”工作不仅意味着学生从减负过程中受益,对于教师来讲也会受益。
中央将出台确保课后服务经费的相关举措
在课后服务的开展中,经费问题是学校比较关注的难点问题。吕玉刚介绍,为推动各地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最近中央有关部门正准备联合发一个通知,督促各地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到位。
此外,为保证课后服务提质,还要实现全覆盖、推动上水平、着力扩资源。课后服务首先要指导学生完成好作业,强化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答疑,确保学生学业质量,让家长放心。其次,要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挖掘潜力,更好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加快推进中考省级统一命题
吕玉刚表示,“双减”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持久战,涉及1000余万教师,1.5亿学生。要全面落实“双减”要求,实现学校教育大面积提质增效,必须综合施策。
其中的关键举措之一是推动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政绩观。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系统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同时加快推进中考省级统一命题,开展命题评估,切实提高中考命题质量。
作业管理下一步重点是“调结构、提质量”
吕玉刚指出,作业管理的总体要求是“压总量、控时间、调结构、提质量”,现在“压总量、控时间”基本做到了,下一步的重点是“调结构、提质量”。
“调结构”包括学科之间作业总量的统筹和不同类型作业的统筹。“提质量”就是在精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减少重复性、机械性作业。
学校要将作业设计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把作业设计能力作为教师的基本功。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培训,定期组织开展作业设计展示、交流、评比活动。
要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精准分析学情、个性化布置作业等方面的作用,为学生精准推送作业,提高针对性、有效性。
教育部将大面积推进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吕玉刚指出,教育部高度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按计划今年召开全国融合信息技术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聚焦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部署推进融合信息技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各省级教育部门要按国家课程标准,分学科研究制订教学基本要求,学校要完善教学管理规范,认真执行教学计划,精准分析学情,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二是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组织“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着力激发教师投身课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能力。三是大力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持续开展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把已有的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做法,面向全国进行宣传展示、推广应用、转化落地。四是强化课堂教学指导。充分发挥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各专委会以及各级教研机构的作用,聚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改革研究与课堂教学指导。五是丰富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共享共用,为学生自学和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支持服务。
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下一步将如何推进家校社协同,为深化“双减”助力?吕玉刚表示,做好“双减”工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刚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也明确要求,各地要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主导作用,把密切家校沟通、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作为提高办学水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形成减负合力。
家长应切实履行好家庭教育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希望家长树立良好的家风,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理性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防止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导致加重孩子学业负担。
社会要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办好基础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关心理解、支持配合。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要统筹利用好社会资源,为强化实践育人提供支持,发挥好学生成长实践大课堂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据《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