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或有利于飞翔
——正高级教师臧泽锋老师访谈录 王晓云
笔者在进行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专项课题研究的时候,设想通过多种研究方式服务于《中学正高级、特级教师成长路径研究》的主题。为了充分挖掘身边正高级教师的资源,2021年笔者对山西省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太原师范学院附中的臧泽锋老师进行了一次访谈。根据笔者对臧老师的了解,设计了一些教师成长过程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期望从臧老师这儿得到答案。如:怎样能更好地命制试题、教师如何渡过职业的“瓶颈期”、教师应该如何去充实和利用教学资源、班主任工作的关键、成长环境与职业规划和职业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访谈期间,通过和臧老师思想的交流碰撞,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撰写此文的目的是想从名师的成长经历、思想理念、工作态度和职业规划中得到启发,为同仁们汲取名师发展的经验,总结出身边名师的发展路径,以供借鉴。访谈内容如下:
笔者:记得第一次认识您是在太原市中研班活动上,您分析了一份自己命制的模拟题。命题是一名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您参与过许多命题工作,您认为怎么能命出一份好题来?
臧老师:不会命题的老师不是合格的老师,一份好题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明确的价值立意、不同层次的能力考查和新的材料情境。步骤大体分为五部分:第一,确定价值立意,即确定考什么;第二,选择相关材料;第三,设定问题,根据问题来体现能力要求;第四,根据设定的问题去取舍材料;第五,做出答案。
笔者:许多教师在个人职业发展中都会面临一个“瓶颈期”,您有过“瓶颈期”吗?
臧老师:我没有遇到过明显的瓶颈期(笔者:后面的谈话让我明白了是因为一直主动上进走在最前面,所以没有瓶颈的感觉)。
笔者:那您能给处于“瓶颈期”的老师们支支招吗?
臧老师:首先,为了预防“瓶颈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过好“教材关”,深化“教材观”。我不喜欢把教材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一般都会以立意为核心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带完高三后,又会以考纲为标准对教材知识进行再次融合,即深化“教材观”。
第二,重视教研活动,掌握教育理论,关注教育政策的改革,更新教学理念。没有反思的教学不成其为教学,用反思成果更新教学过程。
第三,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内容、什么形式,教学对象不同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学生的需求就是教师备课的源头,教师既要占领了讲台,在讲台上站住脚,同时又不能独霸讲台,占领学生。
如果教师出现“高原期”,少则五六年,多则十多年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会有迷茫和彷徨的情况。出现“高原期”怎么应对呢?
首先,要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避免死记硬背,要重知识结构、重历史逻辑和认知逻辑,让自己积累的知识能变成自己的。备一节课应该是有流程、有结构、有关联和有整体的。
其次,出去多听听多看看,其他老师是怎么讲课。看有什么新概念和新方法,有思想和思路的长处要借鉴,把思想这件漂亮的时装做成一节实用的课。
再次,听不同学科的课,学习其它课的方法和思路,如:语文讲一个小故事可以起到预热的效果;理科的实验课逻辑性很强。这些都是可以跨学科借鉴的。
第四,把握历史课的学科特点。历史课是有家国情怀的,因而内容也是受限的。主题是确定的,但史实是有选择的,材料也是有选择的。解释性的课终究摆脱不了教材,而且生硬枯燥。与其“以论证论”不如“以史证论”,即史料实证方能突显历史学科的科学性。如果教材上有“论”你就讲史实,如果教材上有史实,那你就讲细节。
笔者:您说得太好了,历史的精彩在于细节,不在于结论;历史的科学在于史料实证,而不是“以论证论”。您刚才说到的知识积累很重要,但许多老师在读书时感到很困惑,不知读什么?怎么读?您能给提点建议吗?
臧老师:读书就读“大家”的书,即一些在本领域里有权威的作家、学者的书和经典的书。从教材和教参的引文索引可以查找到这些经典的书目。此外,听“大家”的讲座,参与座谈也是非常好的知识积累方式。我们现在有很多大学的公众号和APP上有很多公开课,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听一些。在各种年会和教研活动上见识“大家”、听大师讲就是和名家对话和交流,是最有效直接的学习方式。
此外,读书和听讲座只是“输入”,要想演化成教学能力还需苦练“输出”的本领。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顺应、追赶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做课、命题、做课题、写论文、编教辅和参加比赛等形式积极锻炼自己。马克思说,“没有生命的经历和历练就没有教育发生”。教育者首先要成为受教育者。其次,要勇敢一些,不要怕失败,过程重于结果,在历练中走出来才会有更多发展的机遇。
笔者:您刚才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许多中肯合理的建议,对每一个渴望成长的教师都如同醍醐灌顶。想成为一位优秀教师,教学管理、班主任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您是老班主任了,对班主任工作有什么建议吗?
臧老师: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在于激活学生内心,激发学生动力,其实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动心、动脑、动手,此“动手”非彼“动手”,就是手要勤快。给学生创造各种平台和机会,助力学生成长。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世界、更高端的场合、更优秀的人才。以学习为抓手,以上进心为发动机,以提高素质做为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笔者:以上这么独到的认识是您一开始就有的吗?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
臧老师:刚开始工作时谈不上有职业生涯规划,但潜意识里有每个阶段的付出就有每个阶段的收获和想法。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意识到工作中永远保持一种主动、先进和向上的姿态,就能避免消极懈怠,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最轻松的状态就是走在最前头的状态。
笔者:您觉得一名教师应该怎样处理他(她)成长环境和理想人生之间的关系?
臧老师:马克思是这样说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你现在的样子一定是你想成为的样子。我出生在六十年代的北方农村,孩提时代的生活对我以后的人生影响很大。我参加过生产队的劳动,春天稻田里插秧,夏天谷地里锄草,秋日果园采摘,冬天深翻土地。刨过白土(刷墙涂料),打过水井,垒过墙头,放过牲口,推碾拉磨,为毛主席的追悼会扎过花圈,耍过八仙(相当于闹元宵),跟着亲戚打过铁。虽然那个时代的童年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仅仅填饱肚子,但是没有补过课,没有报过辅导班。和大自然有过亲密接触的童年,不止留下快乐的记忆,还有劳动的习惯,健康的身体,集体的观念,吃苦的精神,乐观的心态,和对生活中甜与美的感受能力。
这些于我的成长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以后遇到现实中的坎坷之后,就能守住真善美的底线,用理性的反思愈加深化对信念的执著,因而可以坚定地去追求人生应有的样子。
笔者:一个人从小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底色,无论生于何种环境,总要从中汲取对成长有利的正能量,从您的经历中我看到了您坚定执著背后的底气。大多数人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是很难让人获得幸福感的,在和您接触的过程中看到您一直是一种温文尔雅、从容不迫的状态。您是怎么处理教师职业发展和幸福人生之间关系的?
臧老师:人生的状态是追求而来的,状态并不是结果。
人的生命力在于不停努力,一直往前走,一直保持向上的姿态,专注开心地做事。多做事,多锻炼,自己成长了,收获的不仅是喜悦的心情,还有变化了的环境和心境,莫名的烦恼自然就让位了。人的进步不能“坐电梯”,要迈小步、不停步。
保持这种状态还需高度自律和修养德行。举个例子:我有一个习惯,每天微笑地面对我的学生,面对我的工作环境,用微笑去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人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长期的上进与和谐的环境却有可能给人带来好运,正所谓“家”和万事兴。而持续的良性循环,多次的好运就可能在机会来临的关节点改变人的运势,扭转人的命运。所谓教师的幸福人生,就是在一种向上的状态中同时拥有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站立。
笔者:名师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已有突出表现的,已经能造福于学生和学校的优秀教师。名师的荣誉是社会对您的认可,可谓实至名归。您以自己的成长作参考,有什么话要对青年教师说吗?
臧老师: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不可以复制,我们那一代人成长更像是逆风飞翔,如今青年教师成长的环境好了太多,但生存的危机感却是相同的。只要飞翔就是逆风,如果习惯了顺风行走就怕忘记了怎么去飞翔。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对青年教师最大的启示就是:教师的发展“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笔者:从对您的访谈中,我大概做出这样的梳理:家乡热土的哺育奠定真善美和执著奋斗的底色,工作环境中形成始终向上的精神。永远走在最前列,把教师发展中小事做到极致,同时推己及人,受益他人。名师之路犹如在逆风中飞翔,不畏惧,不懈怠,要执著,要坚定,唯有如此才能看得高望得远。
感谢臧泽锋老师带来的精彩分享。
注:本篇访谈录属于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专项课题的一部分成果,课题编号TJZX-19005。 (作者单位:太原市第五十五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