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10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陈 静

  随着“双高计划”和建设职教“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各项政策出台,2019年5月,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在高职院校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形成有特色、可复制的经验成果,示范引领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增强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服务保障“双高计划”项目落地。在国家和省校级层面开展建设创新团队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其特有的价值和问题。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已逐渐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

  一、创新团队建设的价值功能

  我国正处于结构性调整与转型升级关键期,传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转型和崛起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而师资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要素。同时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与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工作之一,而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则是培养人才的有力保障。

  建设教师创新团队及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不仅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在“双高”的背景下,创新团队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治疗,并协调创新以满足产业需求;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将团队建设的优质成果进行转化运用,从而示范引领改革教育教学;与此同时,它还可以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有助于确保“双高计划”的实施。

  二、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截至目前,在国家层面已启动了两批次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位列其中的山西高职院校分别为1所和7所;相关课题研究项目分别为1个和7个,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可借鉴的团队建设成熟经验,现处于摸索阶段。即便教育部规划了整体性建设计划,包含目标、任务和进度等,随后也进一步阐明了建设数量、条件以及程序等,但是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建设经验和相关的支持政策及系统并不完善,没有针对多元建设主体的明确分工规定,也没有完整科学的顶端设计。同时,创新团队的运作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经常发生团队建设的实际方向与预定目标发生偏差,具体体现为:团队的人员使用标准不一致,导致成员水平相差较大,影响了团队的长远发展;团队缺乏激励机制,导致成员对推进创新性项目缺乏热情,项目进展缓慢;团队的培养机制不完善,不能为成员提供足够的资源和高质量的培训内容,导致成团的创新能力提升慢,难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创新项目。

  二是现有的创新团队结构不合理,合作基础相对薄弱。团队中的成员大多是专任教师,企业兼职人员相对较少。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尚没有完全建立,从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的道路并不平坦,引进高技能人才成为团队成员的难度较大。

  三是缺乏跨学科的团队建设,成员学科专业比较单一。在开展创新项目时,团队必然要进行跨学科探究性研究。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多数现有的创新团队都是由单一学科组成的,很少有跨学科的成员,在面对综合型的项目时难免会遇到瓶颈。

  四是创新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各不相同,在高水平的标准要求方面仍有很大差距。团队的领导人不仅要有强硬的专业素质,也要有一种强大的创新和领导力,能够提出正确的观点愿景,作出明智的战略部署和明确的团队分工合作安排。然而在实际中,拥有这些技能和素质的团队带头候选人并不多,而且领导者的素质和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差距,这严重影响了团队的创新绩效。

  五是较难形成相对稳定的成员队伍。这是因为教师大多按课程以及教学安排进行分工,成员会根据课程及教学安排的变化发生变动,而兼职教师参与团队建设积极性不太高,很难将专任和兼职教师有机统合起来。团队教师很难在此基础上形成强大的协作思想,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缺乏职业满意度、团队参与度及凝聚力,并影响团队发挥整体的实力和水平。

  六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不健全,还未形成校企创新共同体。当前依然存在投入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校企共建机制等尚不健全的问题。另外,还未将能工巧匠和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引入职校任教的渠道畅通,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创新共同体也还没有建立起来,共建机制仍然缺失,企业很难真正融入团队建设。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的建设路径

  自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立项和培育建设的国家级创新团队名单以来,建设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核心工作之一,各省份、城市和职业院校开始把重点放在创新团队的建设之上。山西在此也花了大气力对接国家的整体安排部署,在接下来的建设工作中还需做出更多的努力。

  一是改进团队建设的管理系统,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一方面,在确定成员时可按照团队要求的人才标准,依据一定的严格程序进行,从而达到优化结构的效果。另一方面,完善创新团队的管理体系。制定任用标准,在统一进入团队的同时,提高成员质量;建立培训体系,鼓励团队内的经验交流,或与其他团队和学校开展合作式学习交流;积极调整系统,鼓励教师在团队内积极参与创新项目并作出贡献;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鼓励教师为团队项目主动奉献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另外,未团队提供高质量的资源保证,真正提高团队的总体水平。

  二是利用创新项目获得创新成果和培养双师教师,是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导向所在。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目标指向,以及考虑到团队的成员具有不同的水平、背景等,可选择进行分层分类的多种教师培养方式,如“成长式”“精英式”“升华式”等培养工程,不仅可以培养储备人才,还可以起到“领头雁”的示范作用,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团队的重要支柱,促进团队长期发展。

  三是分类指导教师,激励其提高技能、拓宽视野。以技术技能竞赛为基础,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以及解困技能;鼓励教师在不同维度、不同方向和不同领域开展协作,得到提升;激励教师开展科研和教研项目,及时转化成果,真正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通过参与多样多次的项目,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而形成团队的示范效应。

  四是深化产教融合,共建校企创新共同体。要校企达到共建共赢的结果,关键是要找到其共同诉求,即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技术技能人才。所以,我们要结合本地本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在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在政府的引导下,去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共同体,从而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团队建设模式与途径,并完善联动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作者单位: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