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15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案例

万荣县贾村乡西思雅村小学 乔云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知道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老师:同学们,大家都记得2008年的汶川地震吧?关于地震,老师今天有四个判断题,大家看看是对是错。

(出示: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⒉地震发生时,附近的人们很难察觉。3.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是缓慢的。4.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室内大块倒塌物与支撑物构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相对安全的地方。)

学生:老师,我觉得第1题是对的。

学生:老师,我觉得第3题不对。

……

老师:大家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呢?咱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探索和研讨

1.猜测成因

(1)提问:你们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地震的呢?说明你们的理由。(引导学生依据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猜测)

(2)学生猜测地震的成因。(预设:①地壳运动、②地球内部运动)

引导:地壳(板块)运动真的会引起地震吗?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

2.分组模拟实验

(1)出示实验材料:塑料小盒(裁成两半)、泥土。

(2)明确实验要求:①把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②将泥土平铺在小盒中;③迅速拉开或挤压小盒的两半。

(3)出示温馨提醒:①观察“地面”的变化;②观察地面发生变化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③及时记录。

(4)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记录单。

(5)汇报交流:“地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地面发生变化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3.交流在电视、网络上看到过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4.研讨:你认为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预设:剧烈的)

5.小结:强烈的地震会使一个地区的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改变,造成极大的破坏。中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

【作业】

搜集地震中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制作成手抄报。

【教学反思】

亲历地震的学生只是极少数,只凭借教材上的几个事例和图片,还不能使学生对地震有较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时,要借助图片和视频,以及实验等,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过渡,使他们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入探究地震现象。然后按照“由内部原因到外部现象,再回归生活实际”的顺序进行探究,让学生搜集地震发生时自救及互救的相关知识并制成手抄报,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树立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本课中获得的证据建构更加科学严谨的解释,帮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和了解到的真实情景发表自己的意见,基本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