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思研语
11

“云”专家和“雨”教师

李 星

  作为县教研员,我们经常带领一线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听课观摩。无论讲课,还是讲座,都是围绕教学和课程改革展开的。二者主题一样,但会场的会风和效果却大不相同。不论是五六百人的会场,还是上千人的会场,大凡是上示范课,则座无虚席,鸦雀无声,与会人员均聚精会神地听课,一边听一边还在听课本上做笔记,生怕漏掉一点,会场秩序十分良好。相反如果是专家做讲座,会场秩序就大打“折扣”了。有的两两交头接耳;有的三五成群低头说话,开起了小会;有的闭目养神,甚至早已进入梦乡发出细微的鼾声;还有的干脆离开会场,到外面散步休闲……讲课、讲座二者会场的会风和效果为何反差如此之大?问之原因,教师们不约而同地答到:专家的理论博大精深,但其讲的与我们教学实际工作差距较大,离我们太远,听了没用。教师的主阵地是教室,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的工具是教材和教(学)案。如何能理解课标,吃透教材,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运用好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把每一节课上好,把知识和技能落到实处,是一线教师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所在。所以,他们需要的是最接地气,最直接、最具体的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的东西来引领和指导。对于专家们来说,不是他们讲得不好,而是理论性太强,显得“高、深、大”,不接地气,距离教师教学实际所需的东西距离太远。

  比如最近如火如荼开展的“项目化学习”教学案例,通过各种形式组织了多次专题培训,老师们对它仍然是一知半解,甚至充满疑问。说白了“项目化学习”其实就是:让孩子们带着任务去实践、去思考、去动手,最终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过程。通俗点讲“就像做事情、带孩子一般去学习就是项目化学习”。但是专家们解释为:项目化学习是一套系统教学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设计项目任务、规划并实施、精心制作项目成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它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科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专家们讲得精彩纷呈,老师们都觉得的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诚然,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作指引,课堂教学就没有目标和方向。但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思想和理念要同时融化到教学中。否则,理论与教学脱节,教学方法就无法改进和提高。但是如何才能穿越“云雨”,将高深艰涩的学术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家常话”呢?教育专家讲座的服务对象是一线教师,他们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能把学生教好……因此,作为拥有博大精深、新颖独到学术水平的教学专家,不妨俯下身子,走进基层,深入课堂,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知其所惑、所思、所感、所想……才能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犹如及时雨般滋润每一位教师久己干旱的心田,犹如一部宝典为一线教师提供精准的方法,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为教师的引路人,不妨沉下身子,走进教师、学生中间,多与他们沟通,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大家的诉求,实现彼此心灵的共鸣,最终将“高、大、上”的学术理论转化成有针对性、指导性、具有实操性的方法指导,使他们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真正在课堂、在学生中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是不断摸索,采用形式多样的讲解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方法本身比知识更重要。做讲座时不仅要让他们读懂、理解并学会全新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还要让他们在平时的教研中会学,实践中会用,课堂上会教,如此边运用、边总结、边思考、边反思,相信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聚群贤,笔底烟花论教学;畅所言,璧坐玑驰显功底。只要穿越“云和雨”,专家俯下身子,走进教师中间把脉问诊,答疑解惑,耐心解答,多加引导,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一线教师认真倾听、多思多考,在此基础上解读教材,优化设计,才能真正实现“师指一条路,烛照万里程”,让我们载着真经与满满的收获,去追寻教育的诗和远方。

  (作者系沁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