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07

中高考命题改革大趋势

张卓玉

  最近几年我参加了教育部相关的一些工作,对各地中高考命题改革相对有所了解。我简单概括下命题改革的几点大趋势。首先,会发现这几年中高考命题主要有两大变化:命题的结构性变化和命题的功能性变化。

  第一,命题的结构性变化。从重考查有什么到重考查能怎么。过去我们的考题主要是知识立意,主要考知识,关注的是学生有什么,学生学了3年、6年,最后学生到底学了什么?记住了什么?理解了什么?现在考察的重点是考察学生能怎么样,最后能干成哪些事情,能不能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考试命题的落脚点在学生能怎么。从重考察知识回忆到重考察思维过程。过去,教给学生的更多是拿到题,能马上在记忆深处找到知识的答案。现在中考也好,高考也好,不是考学生记住了哪些知识点,而是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思维。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再适应现在中高考的新要求。

  从重定量测量到兼顾定性评价。过去我们依据测量理论,认为考试必须是定量、准确的,所以客观性的试题非常多,都是标准化的。最近几年,客观性试题越来越少,主观性试题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关注定性评价。

  从答卷取向到作品取向。过去中考、高考试卷主要是ABCD标准答案,是答卷取向,现在许多主观题不是让你回答问题,是让你解决问题。比如说作文,就是一份作品,而不是回答问题。这一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第二,命题的功能性变化——强化以标命题,教学导向。过去中高考,更多关注的是选拔功能,是从高校的需求来选拔高中生。中考,过去是学业水平考试和毕业考试分开的,是为高中选拔学生。现在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明显增加,中考两考合一,既是毕业考试,也是选拔考试。高考尽管以选拔为主,除语数外三科外,其他学科和学业水平考试也逐渐走向一起了。它反映了命题功能的变化,就是强化以标命题,强化教学导向。

  最近几年我们参加中考命题,评价各地的中考命题对教学的导向,是正向导向还是负导向?背后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国家课程标准。

  其次,中高考命题改革还呈现以下几点变化:第一个变化,改进知识测试方式,扭转死记硬背现象。比如,1.知识性试题比例和难度的调整,降低比例,降低难度。2.减少对考试熟练度的要求,题量合理,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我们在评估各地试题的时候,有些题目提得很碎,问题很多,学生在考场上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拿起笔就快速写,这种导向就是学生要刷题,要熟练。最近几年也在扭转这种趋势。3.客观性内容的主观化测试。题是客观性的,但测试形式是主观性的,把客观性知识放在特定情境中考,而不是孤立地考学生的某一点知识。

  第二个变化,改进情景化命题,推进情境化教学。在教育改革中,情境化教学也是一大趋势。最近几年中高考命题中越来越重视情境化,在情境中考察学生。主要表现在:1.减少裸考知识,客观性试题的情境化测试。孤立的、问答型、选择性的题越来越少了,更多是一种情境化。2.提高情境设置水平,让问题生长在情境中。有些情境设置水平低和最后的考察内容没有多少关系,把这些内容切掉,完全可以。最近几年各地命题情境化水平越来越高了,要考的问题都扎在情境里面。3.丰富全景内涵,多角度使用,分层次使用(做中考)。每一个情境,从多层面多角度来考虑,这种题最近几年呈现增长的趋势,表面上看题量少了,但题的角度,问的层次越来越多。

  第三个变化,增加开放性试题,推进深度学习。这也是最近几年中高考命题的趋势,逐渐增加开放性的试题,它的宗旨就是要落实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具体讲,核心有这么几点。第一,让学生评价、改进,解读已有的结论。很多题不是考学生知不知道某一种知识,而是把这种知识摆出来,了解学生如何评价这种知识,认为这种知识有没有改进的空间?如何改进?学生对结论的理解是什么?以类似深度、开放性的特点,来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第二,面对问题,提供问题解决方案。最近几年,理科文科都在采用这种办法,不是让学生直接回答问题,而是把问题摆出来,让学生提供解决方案。比如,描述一种现象,让学生根据现象来设计一种物理实验。通过这样的方式,测试学生深度学习的情况。第三,对学生活动的个性化测试,如阅读,地理考查地方史。 

  我参加的一次会议上,有老师对高考这一考题做了评价,我也借这个机会做个分析。

  这道题是典型的开放性试题,同时也是非常个性化的一道题。它的题干是给出有关宋代历史研究的三本书名,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就中国古代任何一段历史,像题干模拟书名一样,做一个说明。这种题开放性很强,学生只要熟悉任何一段历史,都可以来做。这道题也能考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情况。

  我们为什么要高度关注开放性测试、评价形式?

  第一,它符合生活与生产的实际。生活也好,生产也好,本来就是多元的,复杂的,也应该是开放的。

  第二,它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假想,通过碰撞,通过不断的改进来形成最后的固定结构。开放性实际上是把知识形成过程也作为考试的内容。

  第三,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第四,对教学有积极的导向。鼓励探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课堂上各种想法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最后的结果性、结论性的知识或者答案。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考命题改革专家组副组长)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