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双减”提供课程依据
成尚荣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自觉回应、积极落实“双减”政策精神和要求,并以科学的设计和具体的安排,为“双减”政策落实提供了课程依据和专业支撑。
其一,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始终将中央有关新决策、新部署作为根本遵循,坚决落实“双减”政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当前,青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当下育人主体的偏移、教育本质的扭曲、育人生态的破坏、课业负担的加重,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干扰教育方针的落实。“双减”政策正是对这一教育乱象的治理,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战略意义。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修订对此有深刻的关切,明确提出要坚决执行“双减”这一决策部署,将“减负增效提质”作为修订的重要目标,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为此,提出要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必须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做好做实做强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其二,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始终坚持以课程育人为宗旨,为落实“双减”政策提供育人原则和方式。“双减”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为实现这一根本目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聚焦并凸显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与此同时,围绕核心素养确定基本原则。其中“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是两条重要原则,概括起来是“综合育人”与“实践育人”。综合育人是通过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以及学科内知识统整,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综合是“双减”的深刻内涵,为“双减”开辟了新的课程领域。实践育人则是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让学生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因此,实践为“双减”开辟了学习的新时空,创生了新方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育人观。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在育人原则上保持了与“双减”政策的一致性,也为落实“双减”政策提供了新方式。
其三,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一体化设计,为教育回归学校提供了多方面保障。“双减”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整体设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总体设计上体现了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在学段一体化设计方面,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正在形成专门的方案,有望得到有效加强。在学科整合上,除进一步加强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外,还鼓励将小学1—2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等相关内容整合实施,这更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在跨学科学习方面,专门设立了占10%课时比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了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了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了实践性要求。在课内课外学习活动方面也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在保证教学时间与原方案不变的前提下,明确课后服务时间与教学时间的关系。课程方案中明确规定:“各地各校要统筹课内外学习安排,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加强课程实施保障,发展学生特长。”此外,对小学低年级的课后服务安排还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作者系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