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思研语
08

谈教材中的“硬菜”

晋金玉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走近鲁迅”,所选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来认识鲁迅。前两篇为鲁迅所作《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后则体裁为散文诗,通篇运用象征手法描绘了美好的梦境。后两篇均为他人所写,忆思、赞扬鲁迅。单元中的文章从多角度展现了鲁迅的形象,让我们能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同时感受鲁迅身上的高尚品质。

  鲁迅之文,第一感觉多是生涩难懂,时代特征很明显,象征意味很浓。要想走近文章主旨,需走进时代背景。如1925年,当时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多方迫害,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得十分艰苦。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醒,写出一篇篇匕首般的杂文,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他的做法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于是他们千方百计查禁鲁迅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鲁迅本人进行残酷的迫害。面对如此种种,鲁迅先生用一身傲骨、一腔热血,勇敢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

  鲁迅先生是文学上的“斗士”,不是学生所见、所知的上战场、硝烟中的战士。这是鲁迅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也成就了他的文章与教材中其他文辞优美、情感直白文章的最大不同。鲁迅的文字常常另有所指,别有意味。

  试问,教材中是否应有此类与当今时代相距较远的文章?也许有人会给出否定答案,理由有多种。但针对“放进去”与“拿出来”,若让你三思之后选择,你也许不会毫不犹豫地舍去,而是会选择“放进”。把鲁迅之文放进小学教材,放进初中、高中教材。为什么?为的是想让后辈了解不一样的中国,了解更全面的中国,借鲁迅之手,借鲁迅之文。

  鲁迅先生为一代现实主义文豪,所作之文将对当时社会的痛恨、压抑之情,诉诸笔端。隐晦之意多多,需细品。

  一本教材,所选文章好比一桌美味佳肴。一眼望去,上桌之菜多为色香味俱佳、造型华美而诱人的“品相美”大餐,而独独鲁迅所做“菜”,黑白素颜,不加雕琢,清汤寡水,称得上嚼之千万口、仍令人回味无穷的独一无二的“硬菜”。这“菜”,给人印象、给人启迪、让人思考也是最多的。

  教材中的鲁迅之文,好!

  餐桌上扎人眼的“硬菜”,好!

  (作者单位:晋城市阳城县东冶镇中心学校)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