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2022年山西省项目学习线上交流研讨活动的讲话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郭晚盛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山西省项目学习常态化推进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研讨活动。在此,我首先代表山西省教科院向项目组的全体成员问好!向他们在疫情期间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开展工作,并以线上活动的方式举办本次活动表示衷心祝贺和感谢!借此机会,我想就项目学习谈三点感受,和大家共同交流。
我要说的第一个感受是:近年来项目学习很热。先从国家政策层面看。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里,就有这样一句话:“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教学。”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里也有一句话:“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学习。”这两个文件,可以说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最核心的顶层设计,两个文件中都提出了项目学习,足见国家层面上关于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性引领。再具体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层面,普通高中新课标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中明确提出了“项目学习”,今年刚刚修订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里,课程方案、数学课标和英语课标中也都明确提出了项目学习。
再回到地方探索的层面。可以说,我们山西省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我们起步很早,在2014年颁布的《山西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的意见》中,共成立了14大项目组,其中第三项目组就是“跨学科、跨课程项目学习的研究“,当时配套的山西省“十二五”指令课题“跨学科、跨课程项目学习的研究”(ZL-14003)已于2017年7月顺利结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承担了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课标的‘习得性’项目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FHB170581),也于2021年顺利结题。通过这两大课题的探索研究,已基本形成可以大范围推广、常态化推进的项目学习成果。也基于此,2019年6月我们顺势成立了“山西省项目学习联合体”,目标就是把前期探索的一些成果,通过联合体推进项目学习的常态化应用。具体的操作,就是通过案例征集、会议交流、研讨互动等有序推进。
目前,项目学习案例征集已完成了五届,现在正组织第六届。同时,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还紧紧围绕国家、地方的一些具体措施,把项目学习纳入到国家的配套政策服务中。比如,去年“双减”政策实施后,项目组迅速启动了“中小学课后服务项目化实施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并与太原市迎泽区教研室联手,研制了《小学生课后服务》的语文手册。这个手册实际上是以项目学习为学习方式的一个课后服务指导手册,极大地拓宽了项目学习的应用领域。这项工作,也是我们省教科院的一项重点工作。
据我所知,国内的一些省、市也在积极推进项目学习的探索实践。比如,上海市出台了《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从政府层面通过行政来推广,力度很大;浙江省《关于加强初中教育的指导意见》中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优质发展”中的第12条,就明确提出“推进项目学习。而在高校推进方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成立了项目学习研究中心。他们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五个试验区,其中就有我省的晋中市。可见,无论国家层面、地方政府,还是高校,都在尝试推广实施项目学习。
接下来,和大家谈第二个感受:项目学习为什么热。
项目学习之所以热,用一句话找原因的话就是:项目学习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杠杆,实现教学方式转变的抓手。通过项目学习可以推进课程改革,可以让课堂教学改革更便捷,更高效;可以尽快更新教学观念,提升能力,实现课改目标,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具体来说,当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了项目学习能解决什么问题时,也就找到了大家为什么热衷于开展项目学习的原因了。
我们先探讨第一个话题:课程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
一是书本与生活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2001年颁布到今天,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中间几次修订,但改革的本质并没变,基本精神也没有变,虽然一直在做与时俱进的修订,但其宗旨并没有改变,始终在探索解决根深蒂固的教育难题,也就是过于偏向赫尔巴特“三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问题。我们知道读书很重要,但学习最终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如何把这个关系处理好?什么样的课程能更好地解决这个关系?分科最大的优势是利于书本学习,可生活并不分科,这就给课堂教学改革出了一个难题: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之间如何把握平衡?所以这二十年的改革,一直在分科教学和综合学习上做文章。如果全搞成综合课程,会影响知识系统学习;如果都弄成分科课程,又离生活太远。所以,高中课程多年来的改革就在探索领域、学科和模块之间的关系。通过领域进行综合,就有了人文类、语言类,等等,学科间进行分科,再回到学科内部,又利用模块进行综合。总之,一直在努力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再看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其中的小学课程基本以综合课程为主,也还是在探索书本与生活的关系如何把握。
二是接受与实践的关系。就是如何把握老师讲、学生听,如何在接受老师的传授和学生自主实践中达到平衡。我们常说,听了就忘了,做了才会了。这就是“听”和“做”的区别。但是,“听”有一个好处——效率高;“做”需要从做中形成学问,效率较低。这两者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把这个难题解决好,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课程改革二十年一直在探索解决的问题。
三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老师给予灌输,学生接受,还是教师服务引导,以生为本,遵从学生的兴趣特点,引发学生的潜力?这个关系的处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所以从上世纪的杜威们开始探索,到现在依旧在探索。因为其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
比如,刚刚颁布的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也还在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注重综合学习。注重加强学科内知识整合,推进跨学科学习,建设综合课程。这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特点,也与我们前面谈到的问题有着直接关系,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解决综合学习和分科学习之间的关系。(2)强调回归生活。就是从学习逻辑走向生活逻辑,增强学习内容与过程的情境性,学生的学习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处理课堂与生活、与社会的关系。(3)强化学科实践。新课标关于实践的描述,用了大量表达行动的词汇。比如观察、考察、实验、调研、设计、策划、制作、观赏、创造,等等。这些词汇都在强调学生的实践性,都在探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如何达到一个平衡,如何让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实践、学生的自主探索与自我认识达到一个平衡。(4)坚持素养导向。素养导向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要实现素养导向,就需要有整合意识的大任务。高中教学经常提到的大观念、大单元、大任务,其实都是为了实现素养导向。新课标的这些特点,都在着力解决课程改革最本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伴随着时代的变革一直在探索和修正,但其本质追求始终没有改变。
我们再探讨第二个话题,项目学习能解决什么问题。
项目学习作为一种理念和学习方式,能更好地解决如下几个问题。(1)项目学习的项目是综合的、真实的。项目学习体现了综合学习、情境性、大任务,这就吻合了课程改革的跨学科综合不能完全依赖分科的追求;只有综合了,才能和生活建立更好的联系。同时,项目学习强调情境性,能让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能从真实的生活中让学生解决问题,学到真本领。也就是说,项目学习的这种方式吻合了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2)项目学习的方法是以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为特征的。在项目学习中,老师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和学习资源,由学生或自主、或合作,开展探究和实践,所以特别强调自主和实践。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做”之间的关系。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里提出的一系列强化实践的词汇,恰恰都是项目学习基本的学习方法。(3)项目学习的场所是开放的。项目学习不是固定在课堂上,更多需要回归生活。安安静静坐在教室里,不能很好地完成项目任务,不能很好为学生将来的成长服务,这就很好地打通了课堂与生活的关系。
这样一梳理,你会发现:项目学习这种方式把课程标准里想要解决的问题都包容进去了,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解决课堂教学改革这些本质难题的角度看,它是最便捷的,效率最高的。所以,这可能是项目学习很热的原因。或者说,是项目学习的价值所在。
最后,我要说的第三个感受是:项目学习需要冷思考。
一是要明确项目学习的不足。其第一个不足,是需要的教学成本太高。因为大部分项目内容是真实的、甚至需要回归真实的生活,至少是一个仿真的教学情境。原本坐在教室里一节课就可以把一个化学或一个物理的概念探索完成,但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去,一步一步通过自主探索体验形成,那这个代价就大了。第二个不足是掌握的知识缺乏系统性。从生活实践中学习,其好处是学生有兴趣解决问题,学了也忘不掉,能变成一种能力。但知识本身有其逻辑体系,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知识是没有逻辑性的,是零散的,学生收获的往往是零碎的。或者说收获的是一种经验,而不是理论。正如一位老工人常年在生产一线,经验很丰富,他在解决问题时也用到了一些物理学、数学的原理,但要让他说出数学、物理或化学的知识,他不一定知道。而学生学习一门学科,需要建构一定的知识系统,需要上升到理性的认知,仅仅停留于经验的层面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只有正视了这个不足,才能更好地处理便捷、高效与兴趣的关系,就需要我们在不断摸索的同时,更好地解决项目学习缺乏知识系统的问题。这也就是说,项目学习并不能包打天下,不是说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把前面的全扔了,把后面的留下,是要如何把握它们之间的平衡。在新课程改革中,其他学习方式依然有用,并能和项目学习形成一个有效的匹配,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要把握好这个度。比如,对于接受式学习,不能全盘否定,也不需要什么事情都去探索和实践,只不过在具体操作中要通过项目学习解决其不容易形成创新思维、不容易形成实践能力、只片面机械接受这些弊端。所以一定要明确一点,不能因为实施了项目学习,就把原来的各种学习方式全盘否定。实施项目学习时,理念很重要,要明白项目学习的价值追求是什么,要将项目学习理念迁移运用到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不一定只在项目学习时才使用,项目学习这种方式也不一定只在搞一个完整的项目时才用,要形成项目学习的思维、方法、思路和模式,要尝试在其他教学环节中有机地主动去采用,达到真正的使用目的。也就是说,项目学习的推进重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形成理念、形成方法,并迁移运用到相关的教育教学环境,这个可能更重要。
既然项目学习存在这么多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扬长避短,提高项目学习的质量呢?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进一步思考、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在项目学习的价值追求与其不足间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我认为项目学习重在设计。在项目实施时,我们经常说情景,又说情境,还说基于真实情景。对于这几个词汇,有些老师曾问我:到底这些词汇有没有区别?我认为对于这些不需要太过追究。非要区别的话,我的理解是情景是单个的,若干情景构成一个真实的情境。这就意味着,一个真实的情境是需要通过教师精心选择的一组真实的情景组成的。只有这样,教育教学效果才能实现最大化,这才是基于真实情境的应有之义,设计时,哪个教育价值高,哪个教学效果好,就选择哪一个情景,而不是机械地把生活情境搬过来。这样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利用合适的情景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提升教学效率,解决好质量与效率的问题。这应是我们下一步开展顶目学习研究的一个重要追求。
最后,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不仅要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参与我们项目组的工作,更希望能对我们工作的改进献计献策,为实现我省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实现项目学习的常态化推进共同努力。
谢谢!
(本文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