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论坛
10

双减政策下的评价原则

武晓燕

  不能否认,因为这个社会竞争激烈,对学生的评价导向出了偏差。

  2018年教师节,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基础教育阶段是“唯分数”“唯升学”的重灾区。比起往年中高考喜报满天飞带来的焦虑,今年的考后静悄悄也让大家预感到唯分数和升学率的评价趋势正在弱化。

  2021年7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目标是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这一被简称为“双减”的方案,应声落地,意在猛药去疴,彻底扭转“课上减课下补、面上减私下补”的现象,把学生从过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让我们继续解读双减,不难发现,减负是实锤,而评价就是确保双减顺利落地的助推器。

  笔者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双减下的评价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要尊重独立的学生个体原则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存在的独特生命个体。学校教育不是工厂流水线,学生更不是统一标准而生产的产品,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要做到尊重独立的学生个体,首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最中央,站在学校的最中央。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有的人喜欢文学、有的人擅长数学,对人的培养不能一概而论。时代在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人的发展也要体现时代特点。

  第三要承认每个孩子的差异性。每个孩子生而不同,因为家庭背景、父母受教育程度、个性差异、脾气秉性等等,造成每一个孩子成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

  二、要尊重学科的核心素养原则

  学校教育,是通过学科教学达到育人目标。随着现代化学校制度的建立,学科育人已经成为最快捷、最有效的学校育人方式。所以,评价要充分尊重学科的核心素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从目标方向和价值追求的变迁来看,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特有的轨迹和路径,并产生了我国特有的课程思想和理论。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体现了从学科知识到学科本质到学科育人价值的转变,从而使学校教育教学不断地回归人,走向人,关注人,进而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人成为教育教学真正的对象和目的,这是教育领域最深刻的变革。

  那么,最基础的教学评价更应该从原始的传统的纸笔测验而转向多元的立体的过程性评价与基于核心素养,即关键能力、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必备品格等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评价。

  三、要尊重评价的前瞻性与适切性原则。

  评价不是为了约束学生,而是为了给他们以目标与方向,激发孩子们学习、探究的兴趣,培养孩子们自信的勇气与前行的动力。

  一所好学校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不是把焦点放在某些天赋异禀的同学身上。走进一所学校,光荣榜上除了领导视察照片就是北大清华学生的身影,这起码不能算是一所所有孩子的学校。一所好学校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是否能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品德的公民,如果能,那就是一所好学校。

  而作为学校发展指挥棒的评价制度,是否将立德树人、为社会输送合格优秀的公民作为评价原则与底线,将直接决定一所学校老师与学生的最终发展。人才需要培养,而不是“设计”,培养人才需要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

  评价除了遵循以上原则之外,还要融合“五力”元素。科学研究发现,具备以下五个基本要素的人最有发展潜力。第一是内驱力;第二是有毅力;第三是开放,吸收不同的观点,不要固守自己的观念;第四是智慧;第五是领导力。所谓领导力是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能够与人沟通、交流并影响他人。

  由此可见,一纸、一笔、一成绩,决定学生未来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做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时代大潮中践行教育者的使命担当,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山东省青州市南湖学校校长)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