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07

立足基础 加强综合 面向开放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试题之我见 程淑贞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试题,秉承了历年来高考命题所坚持的“稳中有变、守正创新”的命题原则,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的,紧扣时代脉搏,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从全卷来看,试题难易适中,结构布局平稳,选材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在延续近年来命题格局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变化,体现出高考评价体系所强调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对中学语文教学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认真分析今年的高考乙卷试题,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立足基础,联系教材,实现“教考衔接”

  长久以来,高中学校形成了“以考定教”之风,依据考试内容和题型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考什么教什么。学校不断进行考试,“周周考”“月月考”“小考加大考”,对课本不够重视,而所考查的内容与当周、当月所学内容没有关联,只是仿照高考试题样子机械刷题。为改变这种现象,实现高考“评价体系”所提出的“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的基本功能,今年高考语文命题似乎在有意识地加强考试与教学的衔接,很多考查点都与教材密切关联,以引导语文教学要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

  例如文言文第11题。以往文化常识的考查与文本几乎没有关联,学生复习时只是大量搜索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加以死记硬背。而今年考查的文言实词“食”“放”“靡”“悲”都出自教材。13题翻译,其中“克”“奈……何”“不室”“论”几个文言词语现象也都是教材中学过的,考查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古代诗歌所选材料是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14题考查的是课内学过的送别诗常见艺术手法;15题采用与教材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阅读的考查形式,考查两首诗“排遣离愁的方法”的不同之处。这些都很好地考查了学生课内知识向外迁移的能力。

  二、加强综合,兼顾文理,强化思维考查力度

  和往年相较,今年语文命题在综合性方面更加重视,理性思维考查力度加大。以实用类文本为例。2019年命题材料选的是关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收藏与保护方面的,2020年选的是经济建设类的,2021年则是选了有关农业生产的。而今年实用类文本的三则材料,分别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以及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都是纯理科材料。不仅材料的选择加强了文理兼顾的综合性,第三则材料还出现了五幅雪晶形态图,突出了读图时代特征,而且在试题设计上,也有意识地加入了图解题。第4小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信息的辨析和表达能力,将图文加以组合,提高了试题的难度,对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要求大大提高。

  又如作文题,以表格形式将“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和“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两个时空节点的各类数据直观呈现出来,考生不仅要理解每一类数据的意思,还要将各类数据联系在一起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数据背后所蕴藏的含意,同样突出了对于图表内容的理性思考。这些都突出了理性思维的考查。

  山西省2022年将启动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从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不再分文理。这也预示着,未来的高考语文试题会加强试题的综合性。这也启示我们,鉴于以往语文教学更偏重于文学文本学习的现象,今后要将对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当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

  三、贴近生活,面向开放,紧扣时代脉搏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有了不少变化,变化比较大的主要是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语用玉的命题材料选自梁鸿鹰的《我们照相吧》,内容贴近生活,真情流露,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怀旧情绪。命题人意图借此材料传递出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语用域命题材料选的是一段有关用眼卫生的科普文,针对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熬夜看手机”以致“眼中风”的现实问题,让人们警惕视网膜血管阻塞类缺血性眼病的危害性。

  从命题设计来看,语用板块今年全部改成了主观题,语用玉由原来的3个客观选择题变为2道主观表达题:第17小题考查成语转为辨析、运用、正确书写三方面能力考查,难度加大;第18小题考查人称代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能力,从表达效果上考查,体现出新高考的考查方向。语用域试题设计由原来的2个主观表达题变为3道主观表达题,其中第19题考查依据情境补写语句;第20题考查给词语下定义并分析得名缘由,实际是考查词义的发展及其相关意义的联系溯源,这也是新课标“积累、梳理与探究”要求的具体体现;第21题依然是考查病句,只是改为辨析修改,加大了难度。这五道主观题的设计,充分体现出更加开放的命题思想。

  作文题设计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现实生活,围绕“北京:双奥之城”列举相关信息,从“比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国家科技”五个角度的数据列表,展现了两次奥运比赛成绩以及两次奥运举办时的综合国力,数据的背后是国家在体育精神、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的跨越式发展。这是话题情境,也是全面展现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

  文字提示部分引导学生联想这两次的时代跨越,也是如今的考生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将个人成长历程与国家的发展历程紧密联系起来。“你从”“你能“”你将”三个词语点明写作主体,并提示了写作者的角色身份:2008年时是“懵懂儿童”;2022年的今天是坐在考场的青年学生,感受“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将是“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参与国家发展建设,实现“再跨越”的“有为青年”。一个“再”字又突出了“永无止境、永不停歇”的意蕴。

  该作文题延续了近年来材料作文形式,情境创设更加开放,在宏大叙事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和生活热点,感受国家强盛,思考人生价值,提升文化自信力。审题无太大难度,但要写好不容易。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片面理解数据的表层含义,应挖掘其内在意蕴。例如体育成绩,不仅仅代表体育的发展,更是一种拼搏精神的象征;群众体育,表面看是全民健身,实际反映出全民的自信与向上拼搏的精神。至于交通支持和经济数据展现,更是国家综合国力借助“奥运”这一载体的呈现。这些数据是相互联系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

  虽然我省要到2025年才实行新高考,2022、2023、2024三年都是“新教材,老高考”,但从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联合互动的影响,新课标精神对老高考命题的渗透指导作用正在逐步加强,这也启示我们,学习新课标,用好新教材,把握课改大方向,是我们应对高考复习的正确策略。

  (作者单位: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