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有建树须重视学习质量
丁道勇
作业管理工作之所以难,不是因为作业总时长的分配规则有多么复杂,而是因为在作业总量得到控制以后,还得设法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下滑。换句话说,在“双减”背景下仅仅做好作业管理还远远不够,如何在作业管理的同时做好学习质量管理,才是治标且治本的一个选择。
作业管理把学校教育的时间效益问题提了出来,这个问题会在下一阶段的学习质量管理工作中一直延续下去。在知识经济时代,继续依靠学习时间投入总量的增加,硬耗出来的学业成绩,已经不行了。人们期待更多的中小学校会干、巧干,而不是蛮干、硬干;在作业管理的同时,学习质量也能够稳定住,甚至能得到提升。这两项工作都达标,才算是对“双减”工作的全面落实。从作业管理转向学习质量管理,具体来说可以关注以下三点:
第一,要树立学习质量管理的意识。在中小学校的办学质量问题上,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合格的教师,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学校在遵循最新教育政策方向的同时,往往还要兼顾传统的应试目标,以及办学特色方面的要求。在“双减”背景下,学校要旗帜鲜明地把提升学习质量作为办学工作的主要努力方向。
在评价学习质量时,需要做的是综合考查,看学生在多长时间内、以何种方式、完成了哪些学习。今日教育界并不认为“学得快”就一定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时间问题不再重要。恰恰相反,正因为学习内容更丰富、对学习也有更立体的要求,所以高效利用学生的在校时间,反而变得更加迫切。今日教育界也不会过分强调“学得多”,而是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提前学实现的“学得快”,通过加班加点学实现的“学得多”,都已经不被认为是学习质量高的表现了。一所在“双减”工作上真正有建树的学校,必定要在学习质量问题上也有所作为。
第二,要倡导更加全面的学习观。在学习问题上,过去我们更多关注学校的努力,不重视家庭和社区的独立作用。
由学校主导的学习,在内容和方式上都只代表了儿童学习的一部分。比如,在家庭和社区生活当中的广泛参与,就可以为儿童发展提供重要的学习资源。这部分学习资源是学校生活无论如何也无法提供的。又比如,除了教师、同学、课堂、作业、考试以外,儿童在处理日常生活事务和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在进行大量重要的学习。这部分学习采取的方式,主要基于真实需求和真实任务的解决,这与学校主导的学习十分不同。总之,在进行作业管理工作时,要意识到这项工作不仅仅影响学校,也会影响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开展。如果儿童的校外生活继续被学校学习所左右,那么全面的学习观是终归要落空的。
第三,要把课堂作为教育研究的阵地。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各种包含研究色彩的校际、校内的带题授课、说课、评课等活动,在我国中小学校内得到了大量应用。与此同时,校本教研的问题也很明显,一部分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不触及实际问题或者总是在低水平上不断重复。在一些中小学校,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甚至会被认为是属性不同的两块工作,分别交由教学主任和科研主任来管理。这些都是对于学校层面上的教育研究属性的认知偏差所致。
放弃课堂去做教育研究,始终是在隔岸观火。在转向学习质量管理以后,我们一方面要以课堂为阵地,把解决“双减”难题作为目标,通过对课堂的研究设法找到突破口;另一方面,今后的学校教育研究要立足于学科组、年级组,探索那种普通教师也能用得上的普适化的课堂教学改进方案。
在过去两年内,教育部已经先后作出了一些努力,尝试控制教师非教育教学时间的总体支出。创造一个教师能够安心教书育人的环境,确保学校学习主要在校园内完成,这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学校教育方面的一个努力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作业管理固然重要,学习质量管理才是更根本的话题。那种需要大量作业配套、需要家长持续陪跑的教学方案,到了要淘汰的时候了。学校教育再也不能仅仅关心个人前途问题了,对法则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对生活原则的把握,这些都是真正的教育应当关心但恰恰是今天的学校教育往往会忽略的内容。“双减”的最终效果,正是给教育者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可以腾出手来做真正的教育。仅仅是上课、考试、竞争,这并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