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思研语
11

多做基于问题的教学研究

李 芸

  相信“小学科”教师一定见到过这种现象:

  听课时,教师在前面讲,学生有的在低头玩,有的在说说笑笑……议课时,当提出“教师要把控课堂纪律,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建议时,授课教师却说:“这个班的纪律就是有点乱,我明天上课的那个班纪律较好,班主任已提前和班上孩子打过招呼了。”

  自己课堂纪律的维持还要依靠班主任?这种情况从根源处找原因,是教师不重视自己的学科,才导致学生对老师的讲解视而不见,学习状态散漫。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需要教师转变思想,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制定一套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常规。

  1.上好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是帮助学生收心,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上什么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开学第一课的内容包括:与学生建立课堂公约,了解学期学习内容和学习工具,让学生对本学期学习有所期待,而这些内容中,又以建立课堂公约为重点。

  上课时,我用设问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引发讨论和补充,从而达到明确课堂规则的目的。例如,美术课前,我们需要怎么做准备呢?围绕这个问题,孩子们通过充分讨论梳理出具体的方法,从如何发作业到如何拿取工具、如何摆放工具都有了明确的操作标准。

  2.做好课堂与作业的评价。课堂评价:以小组为单位,从课前准备、倾听、发言和展示四个方面进行,每个环节对应具体的评价标准。比如,评价倾听就需要小组成员做到:其他同学发言时,眼看发言者;听清问题,发言内容不重复;回应课堂口令,并能立即作出相应行动。三个标准每达成一次,小组加1分,其他环节评价也按照对应标准进行,课后积分最高的小组被评为当堂课的冠军小组。

  作业评价:每节课学生的课堂练习也可以建立评价,当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对应练习,并且创意新颖、线条流畅、色彩搭配合理时,就是三星作业,程度稍弱未达相应标时,我会根据情况给二星或一星,通过这样的评价,学生就更加明确努力的方向。

  3.好的奖励方式应关注到每一类孩子。用好奖励,会令孩子长久保持学习兴趣,奖励政策要适用于大部分孩子。我的办法是让他们乐于收集“星星”。如何收集?怎么用?要制定具体规则:每收集10颗星,可兑换一次奖励;奖励兑换后,星星就清零,需要重新收集;每节课后,冠军小组每人得一枚奖励章印,每3个章印兑换1颗星。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不擅长美术的孩子看到希望。对他们来说,只要慢慢努力,总会收集到10颗星,看到希望才会有动力突破自己。

  建立一套循序渐进的学科习惯养成系统。

  1.梳理学科通用的学习习惯,各年级统一。一次教研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发现孩子练习绘画时,有些习惯总是要反复强调,比如用记号笔作画之前要垫纸。”这种普遍出现的问题,背后是何原因?一个是教师临时起意进行强调,没有在开学初做统一要求;另一个是换个美术教师,就有一套新的要求,孩子不适应。

  于是我们进行了调整:统一各年级美术课堂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包括:课前准备做到美术书、作业本放桌子左上角,工具箱放脚边;绘画做到画前垫纸,使用黑色记号笔直接作画;手工做到碎纸屑放桌面,课后扔进垃圾桶……

  统一要求之后,各年级美术教师再进行提醒、督促,长久坚持,必然能起到作用。当学生基本的学习习惯养成后,可以针对不同课型,进一步细化习惯的培养。

  2.学生技能技法的培养,需要呈梯度。一次,我们请经验丰富的李老师为大家上示范课《水墨动物》。课后李老师说:“关于水墨的基础知识,包括怎么拿笔、怎么蘸墨调色等都需要在课上教,这占用了很多时间。其实,这些本该是孩子在这个年级段就会的。”

  这暴露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其实,水墨内容在三年级下册就有所涉及,可是教师上课时,考虑到材料难携带、容易把教室弄脏等问题,把该讲的内容省略掉了,孩子缺乏相关知识与练习,直接导致到高年级需要运用时,水墨画知识还是空白,要从头补起。如何避免?

  经过组内商讨,老师们一致认为,需要将学生在各年级段内必须学会的绘画技能技法进行梳理。比如,三年级的绘画基础技能为:构图要饱满,突出画面内容,学会把物体画大;了解横构图与竖构图(按要求作画);多个物体在一个画面,能分清主次;了解并能用画笔表现出物体间的遮挡关系;能使用线条组合变化,处理画面基本的黑白灰关系;初步了解基础写生的方法。

  当大家细读教材,将各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绘画技能进行梳理后表示:这样做很有必要,以后对于学生的绘画技能培养有了方向,并且这些绘画技法也随学生年龄的增长呈梯度上升。

  作为教师,不是只把教学内容流于形式地讲一讲就可以了,课堂上还要关注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做好课堂常规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才能有效。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郑中国际学校)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