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作业展示
指导老师:嵇斌
山西省教学能手、太原市优秀班主任太原市教学能手、太原市高造诣学科带头人、太原市高水平骨干教师、叶圣陶杯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从教二十多年,培养了2000多名优秀学生。
去地坛寻找
陈嘉毅
一位双腿瘫痪后,患肾病并演化成尿毒症的病人,能干什么?能否创造一个奇迹?答案是肯定的。在地坛中,一位摇着轮椅的青年,创造了一个作家的奇迹。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坛,对于在自己最“狂妄”的年纪忽的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而言,无疑是个宁静的去处。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故事;在这里,他思考了许多,也看到了许多,或让人欣慰,或让人难过,或让人开朗,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带给史铁生对于人生的改变。
读完《我与地坛》,史铁生母亲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作者用自己半路回家拿东西时母亲的反应展现给读者一位母亲有血有肉的形象,“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每每看到这里,眼眶都会湿润,内心总会泛起酸楚之感。无数次的心里安慰,无数次的暗自祷告,究竟是什么让这位母亲能够坚持下去,一直支持着儿子?读完文章后我有了答案:对儿子的爱,那种哪怕自己难受也想让儿子更好的无私的精神。
在清晨金晃晃的阳光中,在母亲的支持下,史铁生怀着一种心灰意冷,一种失魂落魄走进地坛;而在傍晚温暖的夕阳下,他肯定是怀着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未来的希望走出了地坛。
一年四季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史铁生一直都是一个人坐在树下看着这园中百态,站在旁观者的视角对来往的人评价。与此同时,他也会结合自己的命运,思考自己的未来。他曾一度感受到彷徨,不知自己的未来怎样。在书中,他描绘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行人,有的人生活美满,也有的人一生坎坷,15年的时间,改变了许多,好像唯独没有改变的,就是树下的史铁生了吧……
宁静的地坛中,史铁生思考着三个问题:是否去死,为何而活,为何写作?
而在这么长的时间中,经历了那么多的事,他也得到了答案:死并不着急去做,因为不甘心,因为活的机会难得;活着,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让别人的眼里有色彩。
太阳,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是旭日;而生命也是如此,无时无刻不在结束,而无时无刻又不在进行新的开始。
残废的腿可能是一个结束,但地坛又为史铁生带来了新的开始—写作。他用残缺的身体续写着健全的思想,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是明朗与快乐。
这就是真正的史铁生。
少年总匆匆
——《我与地坛》读后感
范溥宇
走过荒草丛生的地坛园区,望过枯枝老树上垂落的几片黄叶,看过碧蓝天空中泛着的一丝灰蒙,想过了打着黑伞推着轮椅的疲惫身影。读罢,仍觉得心念悲情,久不能忘。
《我与地坛》不只是写“我”与经历无数风雨的地坛,而更多想表达的是“我”与母亲不可言明的真挚情感。少时游地坛,青春飞扬,即使野草荒藤漫长,但仍觉得此景不能更美些了,心里也不能更快乐些了。日后再游地坛,纵然见到了儿时最爱的景色,但也无法激起心中的草长莺飞,剩下的唯有对故时故人故景的怀念与不甘,归途萧索,终不似少年游。少时不论身疾心颓,但在母亲的关心与偏爱下,终是被爱在持续浇灌着,还在向上登山。而故人逝后,只能自己翻身上轮椅,唯见当年景,不觉当年人了。
在牵牛花初开的时节,在夜半有清风明月的时候,在河畔有杨柳依依的光阴,史铁生失去了母亲,随着葬礼的号角,他又看到了来寻他的母亲,她把爱留在了地坛的片片砖瓦中。
生即幸运,死亦无惧
——《我与地坛》读后感
刘奕皓
全文主要讲述地坛的景致与人物,通过作者在地坛遇到的人、事、物获得对于人生死的深刻认知。
文中对许多人物着墨不少,也让我感受良多。首先是在园中默默寻觅的母亲。作者先前一直处于被命运击昏后的自我苦恼之中,他开始思忖母亲的痛苦。她的儿子在蓬勃滋长的花样年华里变成终身残疾,她不仅吃着照顾爱子的生活之苦,更要忍受对儿子心理状态的无尽担忧,想必这位母亲吃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悲痛,以至于过早离开了这个世界。还有一位美丽与弱智并存的小女孩。上帝将这两个自相矛盾的因素同时碰撞在一起,不禁让人漾起悲悯的涟漪。她的心思是多么纯洁,像那精巧的“小灯笼”般无暇。她或许永远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少年会戏耍她,可是我想,她那颗可爱、幼稚、纯洁的童心也许已被他们的嘲笑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最后,史铁生又联想到自己,终于悟透了生与死:命运与死亡是不可改变的,莫要向命运提公平。正如泰戈尔曾说:“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世界上唯有痛苦方显快乐,唯有残缺方显健全,因为只有这样才有一个多彩而全面的世界。因此,不必嗟怨自己的命运,我们要为自己而活。
母亲为让儿子获得人生的喜乐而活,从而不惧内心的痛苦;儿子为让母亲骄傲,让自己收获价值而活,从而不惧病痛的折磨。我们要为自己的欲望与期盼而活,活成心中的我,死亡亦是勋章,人生一路向阳。
生命,有一种硬度
蒋天宇
在史铁生的人生旅途中,有那样一个悠远宁静的世界。
那是远离喧嚣,清纯浑厚的地坛。那是史铁生先生思考人生的圣地,是一个摇着轮椅的人一次次投靠的静地。坐在这里,心中只有宁静,看着荒藤老树,鸟儿栖居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听着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吹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
身处地坛之中,作者听到了恒久而辽阔的安静,在这样的状态下,作者逐渐体会到了为什么活以及为何写作。
作者的乐观以及坚强不屈令人动容,疾病似乎已将他摧毁,但他坚持了下来,虽然中间有过怀疑,有过放弃的想法,不过他悟出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史铁生先生临终前提出捐赠自己的器官,以不屈的姿态拥抱那必然降临的节日,他像我展示了即使不能飞翔,即使还有匍匐,也要一厘米一厘米的前进,迎接磨难,举头对上苍微笑。
作者对困难的看法使我触动。“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吗?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丑陋,漂亮又怎能维系自己的幸运……我常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疾病,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受同样的苦难。”作者以乐观的心态接受了命运的不公,让我们意识到有多少人接受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困难艰辛,我们的平凡在许多人中是那样幸福的存在,也许这也是命运的不公。
“有一天大雾弥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颗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都是它的威光。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史铁生先生,让我体会到“命运给了你那么多不公,可回首往事你却谈笑风生。”史铁生先生用他的经历告诉了我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对命运的态度。与其一味沉湎于低落的情绪,不如宽宥命运的不公,将命运的苦酿成酒,在黑暗中寻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