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16

协同发力打好“双减”攻坚战

黄 浩

“双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双减”政策落地一年多来,各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明显减少,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课后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教育生态得到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教师负担增加、课后服务开展质量不高等“双减”推进过程中的“难点”,也受到两会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
  有效落实“双减”,是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巩固成果、增效提质?
  校外培训减下去,教学质量跟上来
  “双减”落地以来,校外培训得到有效遏制。
  去年9月,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有关情况。吕玉刚表示,在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方面,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成效也很明显。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大大压减,线下机构压减比例达到95.6%,线上机构压减比例达到87.1%;校外培训价格明显下降,平均下降四成以上;防止隐形变异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工作也在深入推进。
  校外培训减下去,教学质量也需要跟上来。今年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围绕“双减”带来了关于作业改革与学习方式变革的建议和提案。
  “学校应该把作业总量减下来、把学科作业量控制好,增加探究类、体验类、实践类作业。”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这样建议。
  “双减”之后,部分学校存在校本作业设计和管理流于形式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镇岐厝村党支部书记曾云英在调研后建议,应加强教研培训,提升作业质量。
  “建议成立各科目的作业设计专班,参与研究、设计、培训,制定分层教学设计与分层作业设计标准。”曾云英表示,学校应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发挥集体备课、教研的作用,统筹解决好学科目录内辅导练习与校本作业重复的问题,保持年级之间整体性,同时解决好“提质”和“增效”。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则从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的角度提出建议,她表示,以机械死记硬背、单向灌输、反复大量刷题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长期处于填鸭式接受教育中,导致学生学得太苦太累,也不利于学生问题解决、创造性和好奇心等素养的形成。刘希娅建议教育部以推动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为突破口,促进“双减”进一步落地,改良学生学习生态。
  “过度教育不是真教育,也不是好教育,不会产生真学习。建议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强调学习方式变革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同时加强对学校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督导,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刘希娅说。
  家校社协同,破解课后服务困境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各地中小学积极开展课后服务活动,有效缓解了“三点半”问题,但面临的难题也不少。
  “学校是课后服务的主要供给方,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课程,但也面临着如何处理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与家长服务需求最大化之间的矛盾,亟须家庭和社会力量的补充,合力走出课后服务的诸多困境。”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洪伟表示。
  这些“困境”集中体现在教师开展课后服务的“时间困境”、学生课后学习的“空间困境”和社会参与课后服务的“机制困境”。
  为此,今年洪伟带来了家校社协同开展课后服务活动的建议。
  “一是‘请进来’。让社区、博物馆、少年宫等各级各类校外活动场所挖掘师资力量、研发相关课程,以‘送课到校’的方式加入到校园课后服务中来。同时,鼓励有资质、有专长的家长在家长委员会的组织下加入到课后服务的队伍中来,缓解课后服务师资紧缺的难题。”洪伟表示,“二是‘走出去’。鼓励学生家长、社区志愿者、高校学生、退休教师等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就近参与进来,建立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提供‘家门口的课后服务’。三是‘建机制’。探索‘学生举手,家校社应答’的机制,针对学生的课后学习需求,学校、家庭、社会要整体参与进来。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形成校内、校外课后服务联动的良好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督导室主任陈宏斌也建议,聘任退休教师、高校教师、专业人才等加入课后服务,并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家长要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孩子课余时间参加社区实践,接受德智体美劳的社会教育。政府通过综合治理评价改革、媒体问政、先进典型案例宣传教育等手段,加强公共教育资源统筹,推进家校社协同,形成‘三位一体’强大育人合力。”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说。
  以机制保障巩固“双减”成效
  “双减”后,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的要求更高了,更加注重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也有不少校长教师反映,一线教师短缺问题凸显,教师在校工作时间普遍延长,工作强度明显加大,专业发展、心理和兼顾家庭等面临较大压力。
  如何应对实施“双减”后教师队伍面临的新挑战和更多付出,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今年带来建议,一是健全薪酬待遇制度,保障“双减”后教师待遇;二是完善考核评价与职称评审等制度,健全教师激励机制;三是改革教师管理体制、创新用人机制,多元有效扩充师资力量。
  以教师广泛关注的职称评审为例,庞丽娟建议,“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师职称评审应更加聚焦教师的师德素养、教育专业能力,注重态度和工作业绩、注重全面育人效果。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在‘双减’、课后服务工作中贡献突出的教师,明确突出‘双减’政策导向,增强教师职称评审的激励性,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新任务新要求中不断突破自我、全面提升专业能力,致力于全面提升育人效果。”庞丽娟说。
  从政策保障层面出发,刘希娅今年还带来了完善县域教育督导问责机制、深化“双减”政策落地的建议。
  刘希娅注意到,“双减”政策出台以后,部分县域教育主管部门将其窄化理解为减少作业量和压减校外培训机构,没有从教育系统变革的高度进行综合治理,导致“双减”效果停留在表面,而学生负担并没有真正减轻,甚至出现了学业压力不降反升、校外培训机构隐形变异频出的现象。
  刘希娅建议,依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分学段建立一套系统、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开展对县域落实“双减”等教育政策的专项督导。
  “重点督导校外培训机构打着‘思维训练’等名目进行学科培训,在职教师以‘一对一’‘一对多’‘众筹补课’等隐形变异方式补习,学校只压减作业时长却没有提升作业质量和课堂教学质量,县域教师培训力度不够导致校长教师落实‘双减’能力不足等问题。”刘希娅建议,增强县域教育治理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加强对县域教育的督导问责,给县域教育中不正确的政绩观带来的不当教育治理画红线,给急功近利的教育治理戴上“紧箍咒”,以促进“双减”等教育政策进一步落地和县域教育整体提升,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据《中国教师报》)
点赞(1)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