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
山东省济宁市文昌阁小学 张冉冉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从以往的小学教育渗透到了小学基础性教育阶段。那么,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真正落实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呢?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提出以及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为教师走出教学困境提供了助力,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就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重要性,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体验式教学实践方法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同仁参考。
一、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性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出发,更加倾向于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自主性发挥,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体验与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体验到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乐趣,确定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主体地位。
构建了师生双边和谐关系任何一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交往基础之上的,关键在于这种双边交往关系是否科学、和谐、合理。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往往归于独断、专制,这种教学模式让师生双边关系不断产生裂痕。但是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主张建立平等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境,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教育者与受教者关系,而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双边关系,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情感体验。
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道德与法治课跟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传统课堂中,由于教师采用过于理论化的讲述方式,学生完全无法做到感同身受,难以对“道德”与“法治”产生思想情感的认同,从而使得在脱离现实生活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实效性未能获得充分保障。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真实的体验、感觉、领悟学习的过程,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学习思想,在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中培养了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进一步挖掘出了课程本身的隐性教育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体验式教学的实践
在资料搜集中,体验课程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有限资源,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下,教师与学生可以从多种途径搜集需要的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制中给学生与教师留有了很多开放的空间,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具备体验性特点的课前预习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资料搜集中获得初步的感知与体验,学会用心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以《同行蓝天下》为例,教材中主要讲述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性,但是一部分学生因为生活中缺乏观察或者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于残疾人的生活方式了解甚少,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书籍资料搜集、身边人诉说、认真观察周围的人等方式,对社会上的特殊人群有了初步认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的深度体验奠定了基础。
在直观展示中体验小学生的思维特性,决定了在知识学习中更加容易接受具象化的呈现形式,能够从具象化的视觉刺激中加深学习体验与感悟。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性,优化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多媒体设备是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常用辅助工具,以多媒体技术展示搜集到的教学资源。音频与视频展示的方式,能够让小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下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增加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与认可程度。例如,在“温暖的家”单元中涉及“居家生活讲节约”的内容,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哪种行为属于“节约”、哪种行为属于“不节约”呢?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动态视频,让学生对比视频前后两个家庭生活中存在哪些差异?在对比观察中,联想到自己在居家生活的行为是属于哪一种?从而对勤俭节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为了增加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的思想情感体验,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揣摩素养与法治素养的生成。例如,在《夸夸我的假期生活》中,教师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假期生活中出现的不同角色,让学生在扮演帮助他人的角色以及被帮助者的角色转换中,感受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促进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升华,同时也感受到了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乐趣。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的体验式教学,若是仅仅停留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中,难以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会让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停留在浅层次上。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外拓展性活动的组织,让学生在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深入社会中获得更加切实的体验。例如,在《家乡变了》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实践性任务,让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记录人们口中的“家乡变化”,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推动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深化了小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提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小学生发展的需求。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应该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教学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将学生打造成合格的社会公民。
一、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性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出发,更加倾向于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自主性发挥,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体验与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体验到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乐趣,确定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主体地位。
构建了师生双边和谐关系任何一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交往基础之上的,关键在于这种双边交往关系是否科学、和谐、合理。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往往归于独断、专制,这种教学模式让师生双边关系不断产生裂痕。但是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主张建立平等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境,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教育者与受教者关系,而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双边关系,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情感体验。
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道德与法治课跟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传统课堂中,由于教师采用过于理论化的讲述方式,学生完全无法做到感同身受,难以对“道德”与“法治”产生思想情感的认同,从而使得在脱离现实生活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实效性未能获得充分保障。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真实的体验、感觉、领悟学习的过程,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学习思想,在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中培养了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进一步挖掘出了课程本身的隐性教育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体验式教学的实践
在资料搜集中,体验课程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有限资源,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下,教师与学生可以从多种途径搜集需要的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制中给学生与教师留有了很多开放的空间,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具备体验性特点的课前预习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资料搜集中获得初步的感知与体验,学会用心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以《同行蓝天下》为例,教材中主要讲述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性,但是一部分学生因为生活中缺乏观察或者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于残疾人的生活方式了解甚少,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书籍资料搜集、身边人诉说、认真观察周围的人等方式,对社会上的特殊人群有了初步认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的深度体验奠定了基础。
在直观展示中体验小学生的思维特性,决定了在知识学习中更加容易接受具象化的呈现形式,能够从具象化的视觉刺激中加深学习体验与感悟。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性,优化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多媒体设备是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常用辅助工具,以多媒体技术展示搜集到的教学资源。音频与视频展示的方式,能够让小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下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增加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与认可程度。例如,在“温暖的家”单元中涉及“居家生活讲节约”的内容,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哪种行为属于“节约”、哪种行为属于“不节约”呢?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动态视频,让学生对比视频前后两个家庭生活中存在哪些差异?在对比观察中,联想到自己在居家生活的行为是属于哪一种?从而对勤俭节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为了增加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的思想情感体验,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揣摩素养与法治素养的生成。例如,在《夸夸我的假期生活》中,教师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假期生活中出现的不同角色,让学生在扮演帮助他人的角色以及被帮助者的角色转换中,感受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促进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升华,同时也感受到了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乐趣。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的体验式教学,若是仅仅停留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中,难以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会让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停留在浅层次上。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外拓展性活动的组织,让学生在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深入社会中获得更加切实的体验。例如,在《家乡变了》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实践性任务,让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记录人们口中的“家乡变化”,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推动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深化了小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提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小学生发展的需求。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应该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教学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将学生打造成合格的社会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