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16

“校—医结合”模式为学生保驾护航

翁胜华

当前,学校配备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遇到心理健康教师无法干预的情形,则要介入专业医院的力量。

专职心理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起着关键作用。教育部在2012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
“校—医结合”模式融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多层面的系统工程,要更好发挥其作用,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明确学校主导地位,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在“校—医结合”模式下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明确学校占主导地位的特点,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毕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且服务对象中绝大多数人属于正常心理的范畴,而医学上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的服务对象一般限定为患有严重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的学生,但他们在人群中的占比较小,“校—医结合”模式也恰是为这样的群体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
平衡教育和医疗的关系,侧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在“校—医结合”模式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平衡好教育与医疗之间的关系,侧重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切勿随意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或发生过度医疗事件。
因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并不局限于对学生心理疾病的控制和心理危机的干预,更重要的是实现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挖掘学生内在的心理潜能,同时提升他们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注重家庭影响,做到“家—校—医”三方协同。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家庭氛围紧密相关,家长作为学生的法定监护人,尤其在学生出现精神障碍或心理危机时发挥重要作用。但很多家长缺乏精神医学知识,对精神科治疗心存芥蒂,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这就需要发挥家庭的重要作用,做到“家—校—医”三方协同,提升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学生安全监护担负责任,发挥全员育人的力量,共同促进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校长)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