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沙龙
14

班级导师制:

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支持

王 杰

  人们常说“关系大于教育”,这句话在班级管理中同样适用。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行为表现的重要因素,学生常常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某门学科或愿意听话。我校基于“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怀”的育人理念,从2018年开始推行“班级导师制”,给每个班配备了3名班主任(班主任、副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和一名行政督导,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属校内导师。

  班级导师制推行之前,班主任大部分精力被行政事务消耗掉了,比如安全、纪律、活动、学科教研、家校沟通、填写表格等,哪个都重要,哪个都要抓,平均每个学生被关注的时间非常有限,除了特别优秀或调皮的学生,大多数“中间地带”学生容易被忽视,很难知道他们具体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班级导师制推行之后,一个班的学生按照5:3:2的比例分给了3名班主任,班主任每周至少与学生谈一次话,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交友情况,帮助他们调适心理以及解决遇到的问题,给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把每周的谈话记录、观察记录及时反馈给家长,每月还会形成一份书面的月反馈报告。这样班主任在班级就有了“同盟军”,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起出谋划策,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怀,他们在校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增强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班级导师制如果停留在每周与学生谈话、每月进行一次反馈,有种隔靴搔痒、不够深入的感觉,对班级管理和学生个体需求的指导缺乏长期、系统的设计。怎样将班级导师制引向深水区,让它更好地服务于班级管理和学生进步,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策略。

  设计周学表,做实每天学习

  “双减”背景下,尤其是3年疫情中的线上学习,对于学习习惯较差、家庭督促不到位的学生来说面临更多学业上的挑战,班级学生学习分化现象严重。学生小龙的作业经常很潦草,在各科教师百般叮嘱下仍旧效果不大。直到班主任去家访才得知,从三年级开始,小龙便独自在家上网课,由于自制力较差,他的学习态度也日复一日更加懒散,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差。
  为此,我设计了周学表,将每周需要背诵复习的内容以及自主作业等罗列出来,导师帮助小龙回顾本周所学的知识,并将学习情况记录在反馈表中。如此一来,小龙每天的学习都有了目标感、方向感,家长也能清晰知道孩子的学习状态。

  设计OKR,学会自我规划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学习习惯、行为表现很好,但他们对外在激励较为依赖,缺乏内驱力。在学校,我们一直秉持“激扬生命,自觉生长”的办学理念,希望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能够主动探索,找到发自内心的目标,自主作出选择。为了鼓励这种“自主性”,导师与学生一起,从学业发展、社会参与和个人成长三个方面着手,运用个性化的OKR工具(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制定他们的学期目标,并在每周的谈话中不断更新目标完成的进度。
  “O”可以是很小的目标,哪怕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只要学生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就是好目标。重要的是,学生有主动做事的动力。比如,一个学生作业习惯不好,效率较低,每天晚上很晚才能完成作业。他说,我要在作业辅导课上管好自己。于是,在学业发展方面,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保证每天在作业辅导课上至少完成1科作业。另一个学生整理能力较差,桌子里面总是乱糟糟的,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每隔两天就要重新整理自己的桌子。
  班上学生在导师的启发下,制定了许多小目标。有人说要变得更健康,坚持多喝水;有人说,要积极参与社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帮助学生实现目标,导师要做许多额外的工作,虽然琐碎,但是看到学生完成小目标后的喜悦和成就感,觉得非常有意义。
  及时反馈,形成家校合力

  对许多学生而言,思考目标的时候,除了内心的动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外在动力来源:家长的期待。一旦孩子的愿望与家长不一致,这种心理冲突就会反映在孩子的行为层面,比如不善于人际交往、成绩不理想等。幸运的是,班级导师制在学生与家长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也让其他学科教师与家长有了更多的交流。学校每学期都会给学生发一本《小学生生命关怀手册》,由学生、家长和导师共同完成,全面真实记录学生在小学的时光印记,一起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随时反馈学生的进步、成长或遇到的挑战。多年后,当学生和家长打开这本记录册,里面是满满的关怀与爱。许多家长表示要将孩子的成长报告收集起来,将来肯定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回忆。
  班级导师制不仅是一块班级管理创新的试验田,也是一座藏着职业幸福秘密的富矿,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将导师制融入班级建设中,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学业、品格、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充分的支持,从而构建起良性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对学生而言,这也许是他们通往未来幸福人生的一个起点。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红树林外国语小学)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