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14

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引领美术课堂教学

运城市实验中学 高 产

  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中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变革为保障的系统变革。“项目化学习”是适应这一变革的一种学习方式。指学生对本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地探索,在其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形成公开成果的过程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美术课堂是学生形成审美意识,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理解文化,最后展示学习成果的主阵地,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设计课堂模式让学生高效完成项目,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依据核心素养聚焦核心知识
  2022年8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标志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正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
  遵照美术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一明确指示,结合现有美术欣赏课程中的革命题材作品,我把美术课本中反映革命战争题材的美术作品整合为概念性知识,首先整理出初中美术课本中反映革命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开国大典》《万山红遍》《血衣》、《初踏黄金路》《祖国万岁》《在激流中前进》《狼牙山五壮士》《铁肩担道义》《夯歌》。以展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其次结合中央电视台近期推出的系列革命题材栏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美术里的中国》《从延安出发》《百年巨匠》运用视听效果提高作品的感染力;第三针对某一作品布置任务查找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过程、创作背景、时代审美特点、艺术思潮,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最后在课堂上从色彩、线条、形式、空间以及节奏、格调、和谐、主题、风格、价值观的专业角度讲解分析作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审美情趣和红色革命价值观。
  二、激发学习兴趣设计驱动性问题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色彩的魅力》一课,我根据“颜色对人的情绪具有暗示作用”这一本质问题,抓住学生好奇感知颜色希望体现自身价值的心理特点设计本节课的驱动性问题——你会根据客人的心情调出令人满意的“鸡尾酒”吗?引发学生对色彩调配的兴趣。
  课前准备几个做化学实验的烧杯。把“红、黄、蓝”三色分别倒进去,以调“鸡尾酒”的游戏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把烧杯里的红色倒入蓝色的烧杯里,让台下的学生们观察颜色变化并结合生活实践经验得出结论——紫色。“那么黄色倒入红色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蓝色倒入黄色呢?”透明的玻璃杯使学生实景观察得出的结论更直接,“三原色”“间色”“复色”等色彩知识得到直观解决。
  接下要来加大驱动马力,给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好的调酒师会根据客人的心情调出不同系列颜色的鸡尾酒吗?”
  “如果客人高兴时,我们会把哪几种颜色调在一起?”
  红色、橙色、橘黄、玫瑰色。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生活经验所产生的对光的视觉感受,是由波长很窄的电磁波产生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表现为不同的颜色,人对色彩的辨认是肉眼受到电磁波辐射能刺激后所引起的视觉神经感觉。其中红色代表兴奋、热情、欲望、速度、力量,橘色代表精力、温暖、火焰、平衡、率直,黄色代表乐观、希望、阳光。
  “如果客人比较理性我们调哪些颜色?”
  蓝色和绿色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佳心理镇静剂。鲜明的颜色往往能强烈的激起情绪的奔放,而黯淡的颜色则对情绪起镇静和压抑作用。粉红色、浅蓝色能使人的肾上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使情绪趋于镇定。
  好的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动投入项目探索中。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多项度的探索空间,由学习颜色的调配引发学生对物理光学原理和心理学颜色分析这些跨学科知识的探索。调出的颜色需要观察、讨论、才能得出结论,颜色放入多少、调配次数都会影响新颜色明度、纯度,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也是培育“持久兴趣”的过程。
  三、创设课堂情境体验在“做中学”
  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应的环境,或者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使他们处于一种情感氛围中,产生一种亲切和美感,把项目任务融入到情境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下雪了,我把课程设计到室外进行,让大家一起“堆雪人”。
  “同学们今天的任务是堆一条长长的大雪龙”。在老师的协调下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具体的任务,有的负责实地规划、测量,有负责扫雪、运雪、堆雪,有负责雕刻,有负责龙头,有负责龙身,有负责龙尾。在热火朝天的忙碌中,制作龙身体的小组遇到一个问题,在室外的大型雕塑怎样把龙身体的“起伏摆动”表现出来?小组成员聚到一起讨论,最后积极寻求老师的帮助。我引导学生思考“视觉艺术品”要有可视化这一观点,我们的观察点有问题,距离作品不能太近,不能观察到全貌。你们看看周围什么地方能将十米长的龙身纳入眼底?小组成员们环绕四周然后爬上三楼往下看,指挥下面的学生调整龙的身形。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观察与调查,提出问题。联系相关的概念、原理或规则。探究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发生转变,要与他人建立相互理解和共同解决问题的社会性联系,积极倾听的身体姿态,认真听完他人的观点,并给出回应性的思考。只有进入真实的情境,学生才会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四、倡导人文关怀展示学习成果
  好的美术教学和美术作品一样,应该是贴近人,贴近生活的。除了对人的手功能、视觉知觉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八年级美术上册“应用设计单元”《关注社区居住环境》一课要求:运用各种综合材料设计美化身边的环境。在成果展示环节中,呼应前面的“驱动性问题”——人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居住?是“环境保护与社区建设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最后阶段。学生以设计团队的身份出现,同时邀请学生代表、老师、家长代表、社区工作者参与展示活动。课前设计团队展示《本小区绿化环境和运动设施配置调查报告》,课堂上把准备好的塑料泡沫、包装纸箱、易拉罐等材料现场制作房屋模型,组合成小区或村庄的立体规划沙盘。(要求设计出地形、道路、绿化带、休闲区、健身室)展示推介环节由讲解员讲解设计理念,所有的观众都有一份“考评表”,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品效果,设计理念,合作态度评比打分。最后公布获胜团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有仪式感和获得感,带着问题带着情怀去学习,去生活。
  项目化学习方式拓展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只要平时留心、在心、用心、从项目化学习的基本原理出发,就会设计出更多、更好的符合项目化学习内核的课堂形式。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