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策略
何 芬
纵观近几年山西省的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考试题,依然是在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试题的开放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加大。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让我们的教学方式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应给学生全局性的引领,让他们学会观察社会、体验生活。那么,面对2023年的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考,我们怎样做才能提质增效,再创新辉煌呢?
一、研读新课标,明确山西中考新方向
2022年版课标提出“命题应从课程性质、时代要求、学生发展三个主要维度体现考查核心素养立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的发展,体现考试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这就意味着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已经跨入“核”时代,学业水平考试的根本性变革已由“知识导向”转变为“核心素养导向”。山西中考试题命制也以体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宗旨,探索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命题方式,力求在情境创设、任务设置、评分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不是为掌握知识而复习,而是要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紧紧围绕新课标,还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来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把课标要求和实际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开展复习备考,选择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试题,在对情境问题的解决中复习备考,让深度学习在情境中发生,从而达成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紧抓三轮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开卷试题有着“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特点,但开的是教材,而在时间、空间、规则、答案的逻辑结构组织上都还是“闭”的。如果连教材最基本的知识都不熟悉,根据题意解答相关内容,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复习备考时应转变“开卷考试不用记”的观念,以新课程标准为“据”,以教材为“本”,明确复习方向,梳理教材知识,对考点进行全面复习。我们可以把总复习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单元化、结构化
以教材为本,归纳总结知识点,帮助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框架体系。要抓住贯穿教材的线索,并依据其内在联系概括、归纳、总结、综合,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系统化、网络化;也可以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搜索教材中与之相关的内容串联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对重要的基础知识,在理解基础上,要加强记忆,并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反复练习。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调整复习策略。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能力提升
专题课的基本思路:出示专题内容——展示重点材料(热点)——知识链接与评析——发散思维命题角度与设计——当堂题组训练——整理完善答题要点——及时反馈矫正。
这一过程主要是归类复习和热点专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包括分析材料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引导学生学会处理 “热点时事”与教材基本知识点的联系,把重点知识和社会热点结合,例如: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民主制度、中国式现代化等,结合热点专题将课本知识进行重组,使知识系统化。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他们的联想能力。同时,为了提高效率,减轻负担,备课组的老师可以通力合作,每人负责一个专题,资源共享。
第三轮复习:模拟训练,查缺补漏
结合学科核心素养深入研究历年中考真题,精选试题,精讲试题。通过反复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力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查漏补缺,提高答题速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中学生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
三、关注中考信息,明确冲刺导向
根据2023年山西中考的主要变化趋势,主观题比例加大,大题大分化,强调考查思维过程及品质。因此,教师应重视把握主观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一)认真审题:第一步,审材料。要找准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第二步,审设问。通过抓住设问的关键词,包括答题范围(用哪部分知识来分析回答问题)、分值要求、设问关键词等。从而明确答题要求。可以借助六要素审题法,抓住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分值),通过精选中考真题,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读题习惯,时刻提醒“材料之中无废话,句句都是提示语”。
(二)准确表述:回归教材,将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与教材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用学科术语,避免口语化,要求做到:有理有据(即材料+观点)
(三)规范书写:序列化,篇章化、几分至少几点。做到“对而全、全而美”,力争让阅卷老师有赏心悦目的感受。
总之,“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教与学千人千法,万法归一。只要大家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夯实核心考点,关注时政热点,扎根现实生活,提升综合素养,相信大家一定能在2023年的中考中收获成功!
(作者单位:运城市盐湖区涑水联合双语学校)
一、研读新课标,明确山西中考新方向
2022年版课标提出“命题应从课程性质、时代要求、学生发展三个主要维度体现考查核心素养立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的发展,体现考试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这就意味着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已经跨入“核”时代,学业水平考试的根本性变革已由“知识导向”转变为“核心素养导向”。山西中考试题命制也以体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宗旨,探索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命题方式,力求在情境创设、任务设置、评分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备考中不是为掌握知识而复习,而是要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紧紧围绕新课标,还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来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把课标要求和实际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开展复习备考,选择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试题,在对情境问题的解决中复习备考,让深度学习在情境中发生,从而达成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紧抓三轮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开卷试题有着“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特点,但开的是教材,而在时间、空间、规则、答案的逻辑结构组织上都还是“闭”的。如果连教材最基本的知识都不熟悉,根据题意解答相关内容,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复习备考时应转变“开卷考试不用记”的观念,以新课程标准为“据”,以教材为“本”,明确复习方向,梳理教材知识,对考点进行全面复习。我们可以把总复习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单元化、结构化
以教材为本,归纳总结知识点,帮助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框架体系。要抓住贯穿教材的线索,并依据其内在联系概括、归纳、总结、综合,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系统化、网络化;也可以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搜索教材中与之相关的内容串联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对重要的基础知识,在理解基础上,要加强记忆,并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反复练习。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调整复习策略。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能力提升
专题课的基本思路:出示专题内容——展示重点材料(热点)——知识链接与评析——发散思维命题角度与设计——当堂题组训练——整理完善答题要点——及时反馈矫正。
这一过程主要是归类复习和热点专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方法指导,包括分析材料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引导学生学会处理 “热点时事”与教材基本知识点的联系,把重点知识和社会热点结合,例如: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民主制度、中国式现代化等,结合热点专题将课本知识进行重组,使知识系统化。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他们的联想能力。同时,为了提高效率,减轻负担,备课组的老师可以通力合作,每人负责一个专题,资源共享。
第三轮复习:模拟训练,查缺补漏
结合学科核心素养深入研究历年中考真题,精选试题,精讲试题。通过反复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力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查漏补缺,提高答题速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中学生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
三、关注中考信息,明确冲刺导向
根据2023年山西中考的主要变化趋势,主观题比例加大,大题大分化,强调考查思维过程及品质。因此,教师应重视把握主观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
(一)认真审题:第一步,审材料。要找准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第二步,审设问。通过抓住设问的关键词,包括答题范围(用哪部分知识来分析回答问题)、分值要求、设问关键词等。从而明确答题要求。可以借助六要素审题法,抓住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分值),通过精选中考真题,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读题习惯,时刻提醒“材料之中无废话,句句都是提示语”。
(二)准确表述:回归教材,将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与教材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用学科术语,避免口语化,要求做到:有理有据(即材料+观点)
(三)规范书写:序列化,篇章化、几分至少几点。做到“对而全、全而美”,力争让阅卷老师有赏心悦目的感受。
总之,“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教与学千人千法,万法归一。只要大家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夯实核心考点,关注时政热点,扎根现实生活,提升综合素养,相信大家一定能在2023年的中考中收获成功!
(作者单位:运城市盐湖区涑水联合双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