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化是劳动课程实施的关键
罗祖兵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为劳动教育进入学校课程体系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具体指导,标志着劳动教育正式进入中小学课程。
劳动教育应该“以体力劳动为主”“强化实践体验”,主要属于活动课程范畴,需要通过“做事”或“实践”来落实,而且必定要借助一定的设备、场地、工具等才能进行。与一般活动课程相比,劳动课程更强调真实性,即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真实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实施劳动教育必须让学生经历真实、完整、规范、有标准的劳动并看到劳动的成果,感受劳动的喜悦与幸福。劳动课程内容的细化
劳动课程的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学校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每一模块的内容细化为具体的劳动活动或劳动项目,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劳动锻炼。
劳动课程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任务群。
细化包括横向细化和纵向细化两种:横向细化是指每一个任务群应该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纵向细化是指每一个任务群的具体内容如何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而螺旋式上升,中高年级可以强调家具清洁整理、房间清洁整理等。
劳动课程内容的结构化
劳动课程的组织逻辑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儿童发展逻辑,即任何劳动活动都必须是适龄儿童可以承受的;二是儿童生活逻辑,即劳动课程应该随儿童生活范围的扩大而不断拓展;三是社会生产逻辑,即劳动课程的组织应该考虑儿童所生活的社会劳动结构。
只有充分考虑这几个逻辑线索,劳动课程才具有教育性和可行性,否则所形成的劳动课程往往不合时宜。
劳动课程应从“五育融合”
角度来实施
劳动教育必修课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一方面要按照要求开设劳动课,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劳动课的质量。
在劳动中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引导,可以达到树德之目的;在劳动中让学生学理、明理,可以达到增智之目的;在劳动中让学生出力流汗,可以达到强体之目的;在劳动中力争让结果、产品、服务尽善尽美,可以达到育美之目的。
劳动课程还要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要素:有些学科直接涉及劳动,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劳动实践,增进其劳动能力;有些学科涉及劳动楷模和劳动人民,应该强化其所体现的劳动精神、劳动品格;有些学科涉及劳动过程中的原理,应该讲清原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学校应该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参加家务劳动、社会劳动,学校还应该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劳动教育。
劳动课程的实施方式大致有几种:以学校教师为主的专业化实施,此类课程由学校教师按照事先确定的劳动课程方案,通过固定的劳动课程来实施;以家长为主的生活化实施,此类课程由教师设计安排,由家长监督指导,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来实施;以社会为主的项目化实施,此类课程由学校设计安排,以基地营地、厂矿企业等工作人员为主来组织实施;以学科教师为主的渗透性实施,此类课程由学科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实施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更加扎实,也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学校的主动意识和教育意识是劳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关键,学校一定要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