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立结合 树立正确考试评价观
汪瑞林
习近平总书记5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具有指挥棒功能的考试评价改革,对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态至关重要。
考试是一种教育活动,是教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工具,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活动。特别是具有高利害性的高考,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让正确的考试评价观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让高考及各类考试回归其本质功能。树立正确的考试评价观,是一个“破”与“立”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破”是为了更好地“立”。俗话说得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破”不是“立”的前提条件,“立”反过来也有助于更好地“破”。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宣传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需要牢固树立与考试评价密切相关的正确观念,以“立”促“破”。其一,破除唯升学和“状元”崇拜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指出,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2021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评价指南》),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但是每到高考季,总是有一些校长、教育局长因高考成绩不佳而被上级主管领导约谈。据媒体报道,有些市、县召开高考总结大会,专门把会场第一排座位留给高考排名倒数的局长或校长,甚至要求排名倒数的局长、校长作检讨。这种做法背后是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唯分数、唯升学、崇拜“状元”的教育政绩观。破除之策就是坚决做到有“法”必依——将落实《总体方案》和《评价指南》要求的情况作为各级教育督导的重点内容,依法依规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处理。
“破”的同时,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让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和办学质量评价观“立”起来,为教育质量评价多提供几把“标尺”。《评价指南》提出,要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正确处理考试升学与发展素质教育的关系;同时,还提出了“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5个方面共18项关键指标和48个考查要点,为高中办学质量评价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还应正视不同学校生源状况的差异,重视增值评价。只要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就应该充分肯定其办学成绩。只有把素质教育成果、学校特色发展业绩摆到与高考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拨乱反正,让学校从高考排名的绑架中解放出来。
其二,破除对高考功能的片面认识,树立全面的学生评价观。高考本质上是育人过程的一个环节。在新时代,高考已经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工具发展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高考的核心功能归结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三个方面,而社会大众往往仅关注高考作为高校录取依据的服务选才功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形成的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等考试文化观念,更是窄化了对高考本质和核心功能的理解。建立在对高考功能片面理解基础上的学生发展评价,必然会偏离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树立全面的学生发展评价观,在评价内容上,应围绕《评价指南》提出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实践”5项关键指标,对学生进行多维、全面的评价,不能唯“智”独尊。在评价方式上,应“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注重面向未来,发掘学生发展潜力,不能仅凭考试成绩为学生贴上“优、中、差”的标签。
加强综合素质评价,让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录取中实实在在起到参考的作用,是破除单一维度(考试成绩)学生发展观的一个突破口。目前,在“强基计划”等招生类型中,已经开始参考使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推动由“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变。下一步,应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实效性,让其成为撬动教育评价改革的杠杆,推动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改革。
其三,破除“分数至上”的狭隘观念,树立持续发展的科学成才观。有些学生考上大学后缺乏学习动力和发展后劲,消极怠惰、迷失自我,多数是对学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造成的。他们受“分数至上”“一考定终身”等观念的影响,忽视个人的性格特征、能力特长、兴趣志向和社会发展需求,力求“分尽其用”,将志愿填报视为分数与高校和专业的机械匹配,把考高分、上名校与成功成才画上等号。这种狭隘的、急功近利的学业发展观和成才观,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高考成绩只是一个阶段学习成效的检测结果。在终身学习型社会,高考无论成败都不可能“一考定终身”。高考综合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考科目组合,无论是高一面临选学选考还是高三面临专业与高校的选择,都不应该把考试分数视为抉择的唯一参考因素。学生要有重视学业发展和生涯规划的自觉意识与紧迫感。学校也应加强相关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准未来发展方向。学生及家长在高校和专业的选择上,要有理性的思考,不盲目、不盲从,志存高远、胸怀大局,树立为理想而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科学成才观,将个人成长与时代潮流、国家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高考成为新的起点,为人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