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行,让美好自然发生
——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小学改进美育评价探索 义 暄 崔 涛 赵慧敏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全面推进学校美育创新发展,全力构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2022年7月,在中共太原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教组办〔2022〕6号、7号文件精神的引领下,杏花岭区实验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和多元评价体系,逐步形成了以美育为点、以评价为线、以发展为面的“点线面”评价思路,即美育实施辐射全学科、评价为线贯穿全过程、发展为面引领全方位的顶层设计。以“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成长的快乐”的办学理念为引领,着力建设“彰显人文、荟萃艺术、涵养新风、化育菁华”的美丽校园。
一、立德铸魂:激发美育与办学思想的深度融通(一)美育功用意义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活力,是全人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和特长教育,其意义不仅体现在可见的技能上,更体现于内在的修养中,因此美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培养艺术才能,还在于培养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审美能力、人文素养,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丰富办学理念的内涵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育人工具,是学校灵魂所在。学校在申报成功改进美育评价试点单位后,经学校班子及广大教师多次研讨学习后,在“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成长的快乐”的办学理念下嵌入“以美育美”的深刻内涵,其核心是以美育人,途径是以美施育,目标是成至美之人,进而构建以“大美”为精神内核的学校美育文化形态,为学校美育实施及评价提供文化滋养和实践参照。
二、指向以美育人:涵养情操、塑造心灵
学校美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需要以“大美”涵润“大德”,在把握和依循美育规律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美育课程教学、环境濡化、实践养成中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优化美育课程教学,搭建“大美育”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美育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在教研环节突出美育元素,挖掘艺术课程之外的美育资源,实现以美育人;把美育思想融进办学理念,加强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着力构建“大美育”工作格局。
学校建立“一体双翼”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为体,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翼。在开足开齐上好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课程基础上,将社团活动课程化,着力开发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学校有器乐团、合唱团、舞蹈队、美术线描、书法、编程、健美操等20多个学生专业团队,构建出多样化的美育课程样态;通过常态化、专题性、全员式的美育活动,为每个学生打下多彩的人生底色,配以艺术节、达人秀、学科素养展示等活动,构成了完整的美育体系。
(二)加强美育环境濡化,实现以美化人
学校美育加强美育硬环境建设,优化校园文化景观,发挥学校各类场馆的美育功能,大力营造格调高雅、品味优雅、多元包容的校园美育环境。如校园内具有传统造型特色的校训屏风墙;别具一格的名人名言德育教育长廊;清净优雅造型别致的读书亭,“阅读吧”“钢琴吧”等,形成分享交流的开放区域;掩映在树丛中富有艺术美感的路灯和磨菇型的草地音箱;典雅大方,文明舒适的教室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陶冶,充分发挥了美育中的“以美引善”、“以形悦目”、“以情感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文化也是一种潜在课程,构建学校和谐的人文环境是美育软环境建设的体现。校园保安的一声“您好”“谢谢”“请”,师生间的行礼问好,教师间的和谐共进,家校间的互动理解,晨曦中实验学子朗朗的读书声等,无形中在领悟“格物致知”“美美与共”的传统美育精神,体认“境界”“风骨”“格调”“意象”“趣味”等传统美学范畴,体现出了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三)通过美育实践养成,实现以美成人
学校美育以多样的美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情理交融的审美体验中重塑自我。开展“杏福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传统文化进校园以及多种社团活动,借助地方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美育资源,借助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加大合作开设“第二美育课堂”,探寻“以美育人、美美与共”的社会美育新路径,合力打造“无围墙”的社会美育大课堂。
(四)专业迭代:提升教师实施艺术教育的综合素养
新时代下的美育需要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综合素养,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提升对艺术理念、思维品质、价值观的理解,提升人文、艺术、道德等多方位素养。学校鼓励教师参与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倡导教师在艺术工作中努力创新,一批青年教师已成为艺术教育的骨干教师。
三、以多元评价引领立德树人重要方向
美育具有实践性和体验性,美育评价既要关注客观、标准、科学的结果性评价,也要强调主观、多元、建构的发展性评价,更要注重个性、创造、多元的表现性评价。评价内容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四个方面,坚守育人为本,遵循美育规律,明确以评促教以评导学这三个原则。学校在实施多元美育评价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美育是生动的,评价也应是生动的,因此提出了将美育知识、能力与素养评价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在考核评价过程中将学生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等美育要素以艺术审美体验为中心进行多元评价,聚焦“教会、勤练、常展(演)”,努力实现个体增值、促进全面发展的美育评价实现路径。
(一)学习性测评
学习性测评主要针对学生在校内应参加的艺术课程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参加学校社团和艺术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品性之美进行过程性评价。如在美术学科《彩墨画》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先了解中国画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彩墨画形成初步的认知;分组讨论画作中的用笔技巧、用墨方法等;最后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可将学生对彩墨画的敏感度、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作品是否有创新点、鉴赏作品的能力等作为教学评价指标的内容进行多元评价。通过运用表现性评定、课堂观察、艺术素养成长记录袋等形成性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协商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把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活动记录、学习作品、特长潜能、奖惩情况等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地评定,初步构建出"教一学一评"一致的美育评价机制。
(二)学科性测评
学科性测评主要通过学期末的学科性考查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艺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欣赏和表现能力的发展水平。学科性测评主要通过结果性评价方式来完成,评价过程中重视表现评价,注重展、演、讲、做、用、创的表现性考评方式,以汇报的形式展现学生理解美和创造美的成果。艺术欣赏能力的层面采用笔试形式进行测评,艺术表现能力的层面,可以对多项艺术展示中选其一进行表现性评价。
(三)学科美育评价
各个学科蕴含着美的因素,包括内容美和形式美,学科与美育的融合让课堂锦上添花。学校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各课程中蕴含的“美育因子”,开展海量阅读、小小朗读者、汉字拼拼乐等活动,还原了语文的审美功能;数学课堂中学生感受到的则是对称美、简单美、和谐美、守恒美……;学生们制作小型生态瓶、种植蘑菇、写植物生长日记等,是“科学美”的最佳体现。学科美育采用过程性评价的形式,在学科评价表的基础上增加了富含学科特征的美育评价要素,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功能,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增值赋能。
一所有品位的学校,一定有着富含美育功能的校园环境和包容、多元、向上的文化氛围,一定是将美育和美育评价融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过程。最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我们整个感性和理智的力量达到尽可能全面的和谐。”
(作者单位: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