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论坛
10

馆校携手促进“五育”融合发展

李 芳

  “馆校共建”是博物馆、美术馆等社会机构与学校为实现共同的教育目的,相互配合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指示要求,推动思想铸魂育人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很多学校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总体设计,积极探索“五育”并举的实施路径,携手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开设育人新课程,将馆校协作育人打造成为学校课程实践的一种有效模式。“馆校共建”这一公共教育模式已经在全国各地普及开来。
  馆校共建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德育在五育中占主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在全社会普遍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背景下,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教育者的共识。加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中诞生了无数推动文明进程的伟大成就,也留下了无数珍贵文物,无声地讲述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走进博物馆不仅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还能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因此,不少学校将博物馆的展览资源引入校园,让学生在零距离的研学体验活动中感受历史,引导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馆校共建德育基地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德育的一种创新模式。近年来,很多学校已将馆校共建中的“馆”外延到名人故居、民俗博物馆、军事博物馆、革命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主题公园、考古发掘现场等,构建起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馆”的重要教育价值开始被深入挖掘。学校应和博物馆展开更为密切的合作,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馆校共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知识积累和实践水平
  科技教育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科技馆建设与发展能够为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素材和场所。学校应积极寻求与科技馆的合作共建,拓展科技教育资源和平台。例如,科技馆活动走进校园,为学校提供丰富的科普资源,创建相应的科技实践基地;结合学校教育需求,对科技馆的各类资源进行全面地梳理和整合,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学校进行资源共享,等等。 
  在馆校共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实现科技馆与学校的强强联合。科技馆应充分结合国家课程标准,设计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科技馆也实现了自身的社会教育价值。馆校共同开展科技教育活动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通过科技实践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此外,还要注重教育活动的连续性和延伸性,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水平。 
  馆校共建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以体育智、以体育心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推进,学校的现有体育设施与资源愈发匮乏。对比鲜明的是,校外体育资源如轮滑、攀岩、趣味游泳、跆拳道等在社会上呈现火热状态。校外体育项目极大地迎合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为学生个性意识的展现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校外体育的重要价值,将校外体育资源科学合理地引入到校内,深入开展馆校共建。 
  具体来说,学校可以与体育馆携手,聘请运动员担任学校体育兼职教师,定期进入校园指导。另外,学校体育专职教师的培训工作也可以与体育馆紧密结合,通过比赛、讲座、研讨等方式,提升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总之,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外体育资源,开发体育课程,积极改革体育授课观念与内容,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 
  馆校共建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自古以来,中国便有着“以美立德”的传统,即通过审美教化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而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馆是全民性、多样性美育的主要供给者之一,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随着美术馆公共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背景下美术教育进一步受到重视,馆校合作的重要意义日益突出,全国各地的美术馆与学校进行了馆校合作的各种尝试与探索。
  我校组织学生走进太原美术馆、纯阳宫博物馆、晋商博物馆等艺术场所,让孩子近距离感受美和艺术,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进而使他们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这是一举两得的活动,既是美育,又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的熏陶。学校应不断深化美育,通过进一步深入挖掘社会资源,促进美育更好地发挥激发学生创造力、唤醒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让美育更好地建功新时代。 
  馆校共建促进劳动教育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劳动教育是构建全面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劳作,而是要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贯穿研究、创新、创造等思维活动,它具有综合育人的功能,是“五育”融合的天然载体。学校应联合家长和社会共同开展劳动教育,积极探索利用家校社馆资源协同育人的策略,拓展劳动课程实施的多元路径。
  馆校合作的劳动教育,是把劳动教育课程化和体系化。在长期的实践中,一些学校基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勤俭节约、爱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学会并爱上劳动为重点,以馆校劳育共建为载体,设计了专门化、融合化、项目化、综合化的课程,引领学生实地体验劳动,获得劳动素养的提升。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馆校共建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全新方向。馆校共建是一种开放式的素质教育,学校通过吸引更多教育资源与社会力量参与,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在共建过程中,馆与校应发挥双方特有优势,完成资源的有效配置,创新教学模式,合理协调政、馆、校、师、生、家六方参与者,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系太原市迎泽区双东小学校校长)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