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23

争辩研读让语文课堂更开放

——《少年闰土》教学案例 万荣县汉薛小学 王海妮

  【案例背景】
  笔者在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活动中发现,争辩是教学的一种新机制,它的引入,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发挥,在争辩中发展思维,展示个性,也较好地培养了口语交际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片段】
  师:在当时社会,如果要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做课文中的“我”?想做闰土的坐在左边(称正方);想做“我”的坐右边(称反方);咱们来争论一番,但老师有几个要求:
  (1)先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的理由。
  (2)在争辩过程中,当你觉得被对方说服,可改变你的选择,并变动座位。(学生坐两旁,人数相差无几,想做闰土的相对多一些。)
  师:时间到,下面由双方陈述自己的理由,讲述时你一定要专心听,并想反驳对策。
  正方:我喜欢做闰土。因为老师刚才说的那个社会,正是闰二小的时候,我就喜欢小时候自由自在的闰土,可以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多有趣!
  反方:闰士虽然自在,但他没能受教育,是个野孩子,太无聊了,这样能行吗?哪像“我”,尽管不是很自由。
  正方:谁说闰二没受过教育?在广阔天地间所做的一切难道不是知识,不是在受教育吗?
  反方:这仅仅是闰土农村的一些事,对一个城里人来说难免会有一些好奇。反过来,少爷“我”在城市里的许多事课文中没有说,如果写出来,闰土不知道的也许要多得多,肯定也会羡慕不已的。
  ……
  师:大家争论激烈,谁也不肯让谁,老师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投入地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老师建议大家课外好好地去读一读鲁迅写的《故乡》,读了以后你会对他们有更全面的了解,也会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
  上述教学片段源自笔者执教的小学语文六年级《少年闰土》一课,课后评课中,老师们交流了各自的看法,褒贬不一,在此不作详述。笔者仅就课堂中的争辩研读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研读创教学新路
  这节课,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二、点拨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教学也实现由局部向整体推进。本堂课教师的点拨可谓点到了节骨眼上。“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句话的理解,需要教师点拨。教师在让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在读中自然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三、重活动还心灵自由
  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站起来。
  总之,笔者认为,课堂中学生研读、教师适当的点拨以及设计专题,将活动引进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开放,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