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丢掉学习的拐杖
陈 艳
“这孩子是怎么回事,平时上课表现挺好的,但每逢小测试就‘失误’。”所有带过他的老师都这么说。
带着这个问题,我注意观察着他:凡是抄写的作业,他总是第一个上交,而且字迹工整;带点思考性的作业也能很快上交;上课提问也能清晰回答。他还有事无事喜欢绕着老师“晃”:课前问今天会讲什么,课后问作业会得多少分。
按说这样的孩子,成绩也不会差到哪儿,可为什么期中测试只是在及格线上徘徊呢?
一次,几个孩子在打闹,无意间碰倒他的课桌,抽屉里的书本散落一地。我在帮忙拾起的过程中,发现地上全是各科答案和参考类书籍,还有各种整理好的小抄纸条……
难道这便是他成绩上不去的理由?
霎时,孩子另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浮现在我眼前:目光游移,似乎没有其他孩子的清澈;脸上没有课堂需要的专注和投入,表情总显得很拘束,感觉是在隐藏什么;老师的话音未落,他便抢先喊出课堂想要的答案……
积极主动?漫不经心?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他”呢?
反复比较中,我的语调不再平和:“他人呢?把他给我叫来!”
那孩子不明所以,气喘吁吁地跑来,紧张地望向我,双手不停地抓揉着衣服。
我震慑性的目光与他怯生生的眼神相遇时,心底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慢慢来,耐心点,没有人永远是一块石头;而且,就算是石头,也是能‘唱歌’的”。
我迅速调整情绪,语调归于平静,微笑看着他:“不要着急,看看你抽屉里少了什么没有?”
……
教育,润物之功,不能一竿见影,内心的觉醒才更重要。那怎样才能化课堂“瑕疵”为亮点,怎样才能拥抱他精彩的改变呢?我放下对他的疑问,选择帮他“做假”。
当我第二天要做小检测时,便把内容事先告诉他,让他找出不会的,我给他讲一遍,直到他认为可以全对;当我要检查课文背诵,便提前通知他,让他做好准备;上课要思考的问题,我会在课前给他提出来,并告诉他解决方法……
完成一次又一次课前课后准备工作,孩子非常配合。起初是因为独享老师的“恩宠”,而有点趾高气扬,接下来是放下寻找答案的沉重的心思,变得轻松和舒展,最后在慢慢地思考中沉静下来。
孩子的课堂表现进一步证实着一种改变:现在他不再抢答提问,而是经历着观察、思考、交流的过程;也不再脱口而出标准答案,而是从慢慢开口到说清楚,从说清楚到说完整,从说完整到说出具体的方法。
一段时间后,孩子低着头,有些沮丧。我有意走过去,问他怎么和老师生疏了,不再围着老师转了。
“我看你眼角有些潮,似乎有什么委屈?有话就说出来,看老师能不能帮你。”
孩子很释然地说:“老师,同学们都说我现在的优秀是假的,是您帮我走后门得来的,我不要再提前知道上课内容,要用真实水平和他们比个高低。”
坚定的眼神让我感到欣慰。令我高兴的是,抽屉里再也没有了原先的答案与参考书,而是一个个错题本。孩子终于丢掉了学习的“拐杖”,开始“独立行走”。
很庆幸,我没有停滞在那次尴尬的“发现”中,而是选择快速过滤掉,重新进入到期望的节奏。更值得高兴的是,孩子也给出回应,与我配合得“天衣无缝”,让我清晰地看到一种“阳光下的跃动”。
“这孩子总算超常发挥了一次,单元小检测满分。”一次在和老师们讨论孩子们的表现时,数学老师如是说。老师口中的他,让我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孩子的表现给我的教育生涯积累了一份宝贵的经验:一次小小的尊重,收获了教育路上的一个奇迹。有时,我们要在学生行为的矛盾处,适当地停留、巧妙地参与、顺时地改变,多等一会儿,多参与一回,就会有美好出现。
(作者单位:湖北省洪湖市府场镇中心学校)
带着这个问题,我注意观察着他:凡是抄写的作业,他总是第一个上交,而且字迹工整;带点思考性的作业也能很快上交;上课提问也能清晰回答。他还有事无事喜欢绕着老师“晃”:课前问今天会讲什么,课后问作业会得多少分。
按说这样的孩子,成绩也不会差到哪儿,可为什么期中测试只是在及格线上徘徊呢?
一次,几个孩子在打闹,无意间碰倒他的课桌,抽屉里的书本散落一地。我在帮忙拾起的过程中,发现地上全是各科答案和参考类书籍,还有各种整理好的小抄纸条……
难道这便是他成绩上不去的理由?
霎时,孩子另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浮现在我眼前:目光游移,似乎没有其他孩子的清澈;脸上没有课堂需要的专注和投入,表情总显得很拘束,感觉是在隐藏什么;老师的话音未落,他便抢先喊出课堂想要的答案……
积极主动?漫不经心?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他”呢?
反复比较中,我的语调不再平和:“他人呢?把他给我叫来!”
那孩子不明所以,气喘吁吁地跑来,紧张地望向我,双手不停地抓揉着衣服。
我震慑性的目光与他怯生生的眼神相遇时,心底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慢慢来,耐心点,没有人永远是一块石头;而且,就算是石头,也是能‘唱歌’的”。
我迅速调整情绪,语调归于平静,微笑看着他:“不要着急,看看你抽屉里少了什么没有?”
……
教育,润物之功,不能一竿见影,内心的觉醒才更重要。那怎样才能化课堂“瑕疵”为亮点,怎样才能拥抱他精彩的改变呢?我放下对他的疑问,选择帮他“做假”。
当我第二天要做小检测时,便把内容事先告诉他,让他找出不会的,我给他讲一遍,直到他认为可以全对;当我要检查课文背诵,便提前通知他,让他做好准备;上课要思考的问题,我会在课前给他提出来,并告诉他解决方法……
完成一次又一次课前课后准备工作,孩子非常配合。起初是因为独享老师的“恩宠”,而有点趾高气扬,接下来是放下寻找答案的沉重的心思,变得轻松和舒展,最后在慢慢地思考中沉静下来。
孩子的课堂表现进一步证实着一种改变:现在他不再抢答提问,而是经历着观察、思考、交流的过程;也不再脱口而出标准答案,而是从慢慢开口到说清楚,从说清楚到说完整,从说完整到说出具体的方法。
一段时间后,孩子低着头,有些沮丧。我有意走过去,问他怎么和老师生疏了,不再围着老师转了。
“我看你眼角有些潮,似乎有什么委屈?有话就说出来,看老师能不能帮你。”
孩子很释然地说:“老师,同学们都说我现在的优秀是假的,是您帮我走后门得来的,我不要再提前知道上课内容,要用真实水平和他们比个高低。”
坚定的眼神让我感到欣慰。令我高兴的是,抽屉里再也没有了原先的答案与参考书,而是一个个错题本。孩子终于丢掉了学习的“拐杖”,开始“独立行走”。
很庆幸,我没有停滞在那次尴尬的“发现”中,而是选择快速过滤掉,重新进入到期望的节奏。更值得高兴的是,孩子也给出回应,与我配合得“天衣无缝”,让我清晰地看到一种“阳光下的跃动”。
“这孩子总算超常发挥了一次,单元小检测满分。”一次在和老师们讨论孩子们的表现时,数学老师如是说。老师口中的他,让我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孩子的表现给我的教育生涯积累了一份宝贵的经验:一次小小的尊重,收获了教育路上的一个奇迹。有时,我们要在学生行为的矛盾处,适当地停留、巧妙地参与、顺时地改变,多等一会儿,多参与一回,就会有美好出现。
(作者单位:湖北省洪湖市府场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