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思研语
18

“融”出机遇 “合”出成效

肖家芸

  五育融合的关键在“融”,华东师范大学上饶实验中学以“融·育人”模式激活学校发展。所谓“融·育人”,即遵循新时期新发展理念,结合以生为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系统研究学校各个层面的育人工作职能、教育主体层面(课程、教学)育人功能,尤其是实践育人中德智体美劳的个性与共性联系及其融通的载体和契机,系统架构多面、多点、多维、多彩融合育人的机制与设计、评价体系。

  “和而不同”,夯实育人基础。学校从整体着眼,以月度活动为抓手,采用点面兼顾、与时俱进、聚焦赋能的战略,系统设计了8个月度主题实践系列。8个月度主题分别为文明月、研学月、红歌月、安全月、规范月、悦读月、运动月、艺术月,各有侧重。在“和”的前提下,学校又从局部着力,每个月侧重五育之一,架通五育融合的“立交桥”。
  以劳动教育为例,学校设计了“和而不同”的贯穿性劳动实践:校内劳动——班级寝室清理、班级创意布置、校园绿化维护、公共管理服务;家庭劳动——家务清理、学做饭菜、食用采购、田地种植与庭院养护;社区劳动——公益劳动、公益服务、基地种植;劳动展示节——每年“五一”和“元旦”,在学校食堂举行学生自做美食展品和手工作品展评活动。
  与学习生活相伴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不同时空情境下以不同的状态和方式参与不同劳作,学习基本劳动技能,丰富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基本生存技能。劳动教育的系统建设促进了学校食堂由单一服务走向协同育人的功能转型,面点大厨先后开设的地方特色美食制作课程深受学生欢迎,食堂也成为劳动育人的资源地、教练场、展示台。
  “活而有效”,提升育人功能。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学校通过细化、实化丰富五育融合的环节和形式,让五育融合变得鲜活而有效。以“红歌月”实践为例,唱好红歌基础在“知”、提高在“情”、保障在“意”、关键在“行”。学校由“红歌会”逐层辐射,先行探访方志敏纪念馆,领悟方志敏“爱国、信仰、创造、清贫”的精神;然后拓展活动内容,引领学生参观英雄广场、聆听红色故事、参加志愿者活动、怀着无限敬意擦拭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等,让学生多时空、多层面感受和感知革命先烈崇高的情怀和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投身实践的热情。
  围绕“革命理想、信念、品行、能力”培养,学校借助听、说、读、写、联、做的方式,将“讲方志敏故事、诵方志敏华章、学方志敏精神征文、做生涯规划”等综合实践活动下沉到班级、落实到个人,让学生充分感受爱国华章背后的革命精神,汲取革命精神中的奋进力量,并借助竞评奖励机制的激励,让更多学生得到锻炼、展示、分享、收获的机会。
  “合作共赢”,挖掘育人成效。五育融合应该形散神合、互相关联、协调一致。以“红歌会”活动为例,学校将五育的内在要素及其功能交互促动,产生融合共育的成效——自选歌曲的设定,让学生通过选歌充分体现自身的音乐审美,以及对歌曲的理解、对班级的了解;决赛前,学生不辞辛苦利用休息时间反复排练,精益求精、通力合作,将吃苦耐劳的精神运用到实践中;学生通过演唱、指挥、钢琴伴奏、舞蹈、朗诵、表演、讲故事等形式,充分展示自身才艺;歌曲与讲故事、微表演的结合,体现了学生对歌曲和故事的理解和再创能力;通过挖掘身边的英雄故事,拉近学生与英雄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新颖的革命教育;道具的设计和制作,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意设计和动手制作能力;决赛后,学生以“红色基因,精神永续”征文比赛的形式记录活动感触。
  “融会贯通”,彰显育人功能。月度实践活动需要贯通设计与实施,包括背景、主题(分主题)、预期目标与策略支持、阶段过程、行动任务、交流展示、评价反思等要素,综合实施项目化管理。
  以“研学月”为例,学校地处方志敏的家乡革命老区弋阳,育人资源包括:红色文化——寻英雄足迹,续红色血脉;传统文化——品高腔弋韵,传千年古色;绿色文化——赏丹霞奇峰,护绿色生态。本着以游为体、以研为骨、以学为魂、五育融合的宗旨,学校遵循游研学的内在循环规律,制定研学实践“合—分—合”式的五步流程:谋学(合)—导学、游学、研学(分)—展学(合)。其中,谋学、导学强调重知、养情,游学强调坚毅、笃行,研学强调小组合作,展学强调融通育人链,研学综合育人的优势得到充分显现。
  五育融合才能彼此赋能——“融”出机遇与动力,“合”出成效与成长。“融·育人”模式的价值,在于以“融”转型赋能,构建“融发展”格局,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愿景。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上饶实验中学)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