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暑期研学的教育本味
程 颢
据《科技日报》报道,近年来,研学作为一种新的校外非学科教育形式,受到家长的认可和追捧。今年暑假研学市场热度高涨。但游而不学、定价不明等问题时有发生,急需正本清源。研学作为一种实践教育活动,归根到底不能失去育人的初心。政府、学校和社会应建立完善的研学发展、合作和监管机制,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游有所获、学有所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历来重视知行合一。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便是中国古人游学之风的典型代表。在西方,壮游远足是一种最为传统的教育方式。近年来,研学更是成为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热点之一。行走是另一种教育,研学是课堂的延伸。
当前,研学市场热折射出我国学校和家庭教育理念、路径方式的演化和发展,也是社会教育、经济和生活水平整体提升的体现。必须认识到,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研学是在教育与旅游、学校与社会、课堂与实践、公益与市场等多重主体和要素叠加地带的一种特殊教育。如何规范研学的实施过程,怎样评价研学的开展成效,都是全新的课题。尤其随着研学市场逐步火热,一系列底层问题也随之浮现,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做好研学,要辩证处理好学与玩、校与社、利与责三对关系,进而守好研学的教育本味。
平衡学与玩的关系,做到游学相长。研学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社会。研学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让学生走进自然与社会、丰富眼界与阅历、收获知识与成长。不同于传统旅游项目,游有所感、行有所思、研有所获、学有所成,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期待,也是研学的教育价值所在。研学如果脱离学的底色,就会变为简单的到此一游,失去了在行走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的本质。当前,研学市场正处于成长期,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的现象是社会诟病的痛点之一。名校访学变成校内观光,文化体验变成景点打卡,研学团变成旅游团的问题屡见不鲜。要通过科学的制度建构突出教育本位,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集聚教育资源,通过规范的准入机制强化教育属性,通过精准的培训制度提升教育质量。
规范校与社的关系,做到内外协同。当前,从基地建设到线路设计,再到师资配备、课程开发,研学具有相对完整的教育产业链条。但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民营机构是研学的实施主力。事实上,研学本身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无论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还是教育过程的监督,又或是价格协商,学校与市场之间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既然研学的本意是教育,我们就有理由呼唤更多“正规军”发力。有能力的中小学校可以将研学作为社会实践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在产品研发和运用方面,研学机构可以与学校、博物馆等专业机构合作,提升研学课程、地点的科学性,强化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衔接、融通和互补。政府、学校、社会之间应建立一种开放包容、公开透明、职责明确的合作机制,强化课程设计、路线选择、教学合作和安全保障等环节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严把利与责的关系,做到量质齐升。研学市场逐渐走热,成为旅游市场新的增长点。蓝海扩张的背后,多主体争相入场,有利于市场的加速形成和发展。但研学产业是一个兼具多重属性的特殊市场。一方面,其面向教育,需要坚持守好教育本味,坚守立德树人的普惠性和公益性;另一方面,走向社会,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激发研学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事实上,当前研学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面对机构良莠不齐、专业人才缺乏、价格机制模糊等群众关心的痛点问题,政府部门要尽快制定一套利与责的标准体系,控制好商业利益和教育责任的平衡,集聚真正有责任、有情怀、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机构,共同推动研学产业规模和质量的提升。据媒体报道,今年暑假,江苏省泗阳县为高三毕业生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免费研学家乡的自然人文景点,走访知名企业和家乡名人。
做好研学大文章,关乎文教旅等行业的融合发展,更关乎未来教育改革的成效。教育和文旅等部门可以多动脑筋、多揽担子,助力研学产业服务水平升级,更好地发挥研学的育人价值。
(作者系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历来重视知行合一。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便是中国古人游学之风的典型代表。在西方,壮游远足是一种最为传统的教育方式。近年来,研学更是成为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热点之一。行走是另一种教育,研学是课堂的延伸。
当前,研学市场热折射出我国学校和家庭教育理念、路径方式的演化和发展,也是社会教育、经济和生活水平整体提升的体现。必须认识到,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研学是在教育与旅游、学校与社会、课堂与实践、公益与市场等多重主体和要素叠加地带的一种特殊教育。如何规范研学的实施过程,怎样评价研学的开展成效,都是全新的课题。尤其随着研学市场逐步火热,一系列底层问题也随之浮现,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做好研学,要辩证处理好学与玩、校与社、利与责三对关系,进而守好研学的教育本味。
平衡学与玩的关系,做到游学相长。研学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社会。研学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让学生走进自然与社会、丰富眼界与阅历、收获知识与成长。不同于传统旅游项目,游有所感、行有所思、研有所获、学有所成,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期待,也是研学的教育价值所在。研学如果脱离学的底色,就会变为简单的到此一游,失去了在行走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的本质。当前,研学市场正处于成长期,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的现象是社会诟病的痛点之一。名校访学变成校内观光,文化体验变成景点打卡,研学团变成旅游团的问题屡见不鲜。要通过科学的制度建构突出教育本位,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集聚教育资源,通过规范的准入机制强化教育属性,通过精准的培训制度提升教育质量。
规范校与社的关系,做到内外协同。当前,从基地建设到线路设计,再到师资配备、课程开发,研学具有相对完整的教育产业链条。但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民营机构是研学的实施主力。事实上,研学本身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无论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还是教育过程的监督,又或是价格协商,学校与市场之间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既然研学的本意是教育,我们就有理由呼唤更多“正规军”发力。有能力的中小学校可以将研学作为社会实践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在产品研发和运用方面,研学机构可以与学校、博物馆等专业机构合作,提升研学课程、地点的科学性,强化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衔接、融通和互补。政府、学校、社会之间应建立一种开放包容、公开透明、职责明确的合作机制,强化课程设计、路线选择、教学合作和安全保障等环节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严把利与责的关系,做到量质齐升。研学市场逐渐走热,成为旅游市场新的增长点。蓝海扩张的背后,多主体争相入场,有利于市场的加速形成和发展。但研学产业是一个兼具多重属性的特殊市场。一方面,其面向教育,需要坚持守好教育本味,坚守立德树人的普惠性和公益性;另一方面,走向社会,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激发研学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事实上,当前研学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面对机构良莠不齐、专业人才缺乏、价格机制模糊等群众关心的痛点问题,政府部门要尽快制定一套利与责的标准体系,控制好商业利益和教育责任的平衡,集聚真正有责任、有情怀、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机构,共同推动研学产业规模和质量的提升。据媒体报道,今年暑假,江苏省泗阳县为高三毕业生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免费研学家乡的自然人文景点,走访知名企业和家乡名人。
做好研学大文章,关乎文教旅等行业的融合发展,更关乎未来教育改革的成效。教育和文旅等部门可以多动脑筋、多揽担子,助力研学产业服务水平升级,更好地发挥研学的育人价值。
(作者系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