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26

课堂创生无时不在

——《春》的教学案例 闻喜实验中学 吴红芳

  今天要教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我是这样构思的:阅读与讲解同步进行。通过阅读感知文本,提高认知,领略散文的语言美;通过讲解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掌握一些常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师:春,因为她万物复苏、充满生机,赢得多少文人墨客的尽情赞美。请你说出几句有关春的诗句。
  生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师:同学们的知识积累很丰富。但是诗句由于篇幅有限,所写的景物不多,文章就不同了。请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想一想他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的。
  生1:主要写了草、花、风、雨、人五种景物。
  生2:我们都会背。
  师:很好。请几位同学有感情地来朗读课文,朗读时顺便指点朗读的基本技巧:注意停顿的长短,重音轻重的处理,语速的缓急,语调的高低升降的处理。
  朗读完毕后,我要求同学们就各自喜欢的段落喜欢的句子先读后谈自己的理解和新的体会,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主要从语言欣赏角度着手。
  同学们立刻进入到文本中,有的大声朗读,有的默读,有的还与同桌合读。然后畅所欲言,气氛相当热烈,即使是同一句话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有的从叠词角度说到语言的音韵美,有的从“钻”、“偷偷的”这些词中读到用词的准确生动,有的从词序颠倒的效果上理解表达效果(“嫩嫩的、绿绿的”本该放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我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互相提问,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
  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唱出婉转的曲子——”句中的“唱”为什么不能改为“叫”?有说“唱”比“叫”好听;有说“唱”能反映鸟儿高兴愉快的心情,用拟人手法把鸟儿写活了;有说写出了春天的活力,春天给万物带来的欣喜。
  大半堂课没有听到老师在传授知识,只听到学生热烈的、充满激情的话语。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老师似乎成了课堂的点缀。本来打算花二至三课时完成的计划因为学生的预先理解文本而浓缩成了一课时。
  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变“学会”为“会学”。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要随机应变,随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这才是我们做老师该做的分内事。
点赞(1)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