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思研语

“花悦”课程 花样童年

——太师三附小万科城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侧记 郝 伟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像“花儿”一样,在校园自由生长、美丽绽放,太原市太师三附小万科城小学建设“花悦”课程体系,向学生提供多样性、实践性、融合性的校本课程,努力把校园建成一座育人“百花园”。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要想让“花儿”精彩绽放,学校应开发适合他们自由生长的特色校本课程。太原市太师三附小万科城小学以五育融合为突破点,经过对课程综合、整合、融合的系统性思考,开发了具有多样性、实践性、融合性等特点的“花悦”课程体系,努力为每一朵“花儿”找到芬芳的方向,为每一名学生构建“成长花园”,从而实现“百花盛开,朵朵精彩”的育人新生态。
  学校深刻认识到“花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阳光(德育)的照耀、雨露(智育)的滋润、空气(体育)的输送、养料(美育)的供给、土壤(劳动教育)的支持。因此,学校构建了包括悦品、悦慧、悦动、悦美、悦创在内的“花悦”课程体系,形成了“一体三线五领域”的“花悦”课程框架,围绕“人文与社会”“智力与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劳动与创造”等领域开设特色课程。
  多样化课程,形成育“花”新方式
  学校设计了多样化、多层次、可选择的课程方案,满足“花儿”的多元化成长需求。学校推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在必修课程设置上,学校开展各学习领域中的主题式、系列化校本课程开发,初步形成了德育体验、传统文化、科学探索、阳光体育、劳动教育等课程群,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在选修课程设置上,学校基于“尚品、硕学、强体、育美、崇劳”的目标,开设了40多种社团自选课程,着力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同时,学校还与山西大学科技园合作开发了创意美术、书法国画、古筝乐团、童声合唱、戏剧表演、服装设计、舞龙舞狮等30多门精品社团课程,为兴趣广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高的专业平台。
  为了更好地建设“阳光体育”课程群,学校提出“123”阳光体育发展目标,即“一生运动的好习惯,为学生提供两种体育运动平台,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三项运动技能”;开发了“333”阳光体育课程,即“每天3节操、每天3次活动、每周3节体育课”,实现学生体育锻炼时“人人有项目,天天能运动”。
  “传统文化”课程群以“表里山河话山西”为主题根课程,引导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提出6条活动主线:一年级“懂礼”,学习传统礼仪文化;二年级“趣食”,熟知山西传统饮食文化;三年级“知故”,了解山西民间传说故事;四年级“赏景”,领略山西名胜古迹,五年级“知人”,了解山西文化名人;六年级“学制”,学习中国传统制度文化。此外,学校定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家进校园活动,全方位、多层次让学生真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围绕“141”空间(1个科技创想中心、4间各具特色的创客教室、1个集创廊),学校开设学生喜爱的“i宝机器人”创意编程、“小小创客师”手工坊、“3D磨坊”立体设计、“酷飞”航模等多种科技社团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实践活动,并通过项目式学习、互动式课堂、课题式研究等形式,帮助学生沉浸式体验科技创新的力量。
  实践化课程,指向育“花”新格局
  学校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角度出发,打造班级、年级、校级、家校社四级实践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
  在班级实践活动课程方面,各学科教师秉持“一班一内容、一班一特色”的原则,开展了“舞蹈里的中国字”“趣记古诗”“畅游童话世界”“手指上的数学”“数字动物园”“百灵之声”“绘眼识万物”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对语言文字、传统文化、数学逻辑、生活百科等内容的学习兴趣。
  在年级实践活动课程方面,学校以年级为组织单位,开展了养成好习惯、传承民俗文化、弘扬红色精神等项目课程。比如,学校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了为期一个月的“好习惯养成”课程,内容包括课堂好习惯、校园好习惯、生活好习惯等,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学校生活并融入集体当中。
  在校级实践活动课程方面,教师打破年段和学科界限,进行跨学科、跨领域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初步探索,通过全员参与、学段贯通、知识交叉等方式,打造了包括红色体育节、紫色音乐节、金色童话节、蓝色科技节、绿色读书节、多彩艺术节在内的校园“六大节”。在今年以“绽放吧,我的科技梦”为主题的科技节中,学校依托大型科学实验和机甲机器人的开幕式,点燃了学生的科技梦,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科技节暨创客嘉年华活动:一部部科幻电影带领学生感受地球的脉动,一场场科普报告让学生“玩转”科学,一幅幅科幻世界图画绘出学生心中的未来世界,一件件亲子作品呈现出家校创客共同体的成果……
  在家校社共育实践活动课程方面,学校开展“一日师:家长进课堂”实践活动,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进入校园、走入课堂,向学生传递来自各行各业的知识,为学校教育增添新内容、新色彩。学校还开办“育未来”家长学校,教师与家长一起交流、互换意见,对如何杜绝懒惰、悲观、厌学等不良倾向出谋划策。在一系列研学活动当中,学校深化校馆合作,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带领学生走进植物园、探秘兵工厂、寻访家乡非遗文化,让学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给予学生将知识经验与社会经验融合的难得机会。
  融合化课程,探索育“花”新路径
  在“大融合”促进“大发展”的背景下,学校运用主题式、合作式、项目式等学习方式,实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渗透,初步构建了以“重走长征路”“赞我家乡、花开未来”等为代表的五育融合创生课程,以项目求整合,以整合促融合。
  以“赞我家乡、花开未来”项目式学习为例,学校通过“家乡文化我来演、美丽家乡我来画、家乡风俗我来唱、家乡文化我来讲、家乡知识我知道”等主题板块,融合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多个学科,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将知家乡、爱家乡、颂家乡的乡土情怀根植于学生心中。
  家乡文化我来演。各年级学生分别带来街舞表演《太原后生谝山西》、腰鼓表演《说唱中国红》、秧歌表演《把咱的秧歌扭起来》、武术表演《少年凌云志》等,用不同方式展现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
  美丽家乡我来画。学校组织学生围绕“晋善晋美,大美山西”“唐风晋韵,锦绣太原”“七区战略,魅力小店”等模块展开绘画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各个地方的代表性建筑和景观,最后用绘画的形式呈现并歌颂家乡的大好河山。
  家乡风俗我来唱。学校组织学生学习山西民间曲艺“莲花落”,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家乡的语言魅力。学生系统学习了《桃花红,杏花白》等山西民歌,隽永的语言、柔美的旋律、婉转的歌声都让学生深深感叹家乡民歌的艺术之美。
  家乡文化我来讲。学校带领学生走进集红色教育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于一体的综合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刘家堡村,通过讲、寻、说、画、做等方式,深度感受藏在非遗院落里的家乡文化。学生还利用周末时间与父母一起“打卡”家乡的各处景点:历史悠久的狄公故里、高大雄伟的晋阳桥、醇香味美的牺汤馆等,还录制了“美丽家乡我代言”系列活动视频。在录制视频过程中,学生充分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历程,增进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家乡知识我知道。一、二年级的学生开展“乐考”活动:一年级学生以山西特色美食为依托,融合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内容,在多次闯关中感受山西的美食特点;二年级学生以家乡太原的标志性景点晋祠、植物园、凌霄双塔寺为基础,通过团队闯关和个人闯关等挑战形式,在体验中学习成长,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所在。
  “赞我家乡、花开未来”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将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无缝衔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来探寻家乡的点点滴滴,进而通过体验、参观、实践、探访、研学等方式,促进学生知识的更新、视野的开阔、思维的活跃、能力的拓展。
  学校将五育融合理念贯穿到课程育人的方方面面,努力让每一朵“花儿”都能在“成长花园”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土,绽放美好的花样童年。
  (作者单位:太原市太师三附小万科城小学)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