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13

为什么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运城学院 闫勇江

  哈姆雷特是由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性作品,戏剧主要讲述的是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这本书是四大悲剧之一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这部剧其实借用丹麦王朝的事情来反射英国王朝的腐朽和封建,这部剧本所呈现出的元素是十分多样的,有亲情爱情友情复仇谋杀等等不同的元素,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可以解读出不同的东西,比如,在年龄较小的读者来看,或许他们觉着是血腥的,因为这本书所描述的就是复仇,结局也是主角的悲剧。而或许在我们看,就会发现哈姆雷特和奥菲利娅的爱情,雷欧提斯对奥菲利亚的亲情,霍拉旭和哈姆雷特的友情等。或许再多读几遍还能读出更深层次的含义,因此,莎士比亚曾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或许就是对这部戏剧最好的总结和概括。不同眼界不同年龄不同阶级的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必然是不同的接下来我将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巨作的内容。它讲述的是十九世纪的丹麦,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得知自己的父亲寄丹麦老国王去世后从德国回丹麦奔丧,而在这期间自己的叔叔克劳狄斯已经登上了王位,而自己的母亲在父亲死后一个月又改嫁给了自己的叔父克劳狄斯。他的朋友霍拉旭听说城堡的露台上出现了死去的国王的鬼魂,哈姆雷特第二天果然在那里见到了自己已经死去的父亲并且得知了父亲是被叔叔杀害的,决定复仇。他决定装疯来躲避其叔叔,而这时自己心爱的女人奥菲利亚来找到他决定和他分手,他装疯卖傻的话语深深地伤害了这个深爱自己的女人的心,他装傻的事情很快就由奥菲利亚的父亲波洛涅斯传到了新国王的耳朵里。虽然他决定复仇却还是犹豫不决所以他设计了一个戏中戏来证明那个灵魂说的话是否有假,他设计了一场戏剧,所讲述的便是一个国王在花园睡觉的时候被歹人将毒药滴进耳朵里致使国王死亡,最终歹人登上王位的故事。这正是老国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自己的遇害过程,很快就得到了证实,新国王克劳狄斯戏剧看到一半便仓皇而逃,到教堂祈祷,当新国王在祈祷的时候,哈姆雷特本有机会解决他,但他却犹豫了,因此错过了杀新国王的好机会。而之后又是失手错杀了奥菲利亚的父亲,国王假借让他出逃英国实际暗中勾结英王杀死他,哈姆雷特得知这个阴谋后返回丹麦,其爱人在父亲被杀后已经变得疯癫,最终盛装溺死在水中,奥菲利亚的哥哥回国,在国王的教唆下与哈姆雷特比剑,而剑头有着剧毒,国王还为他准备了毒酒,但却被王后误喝倒地身亡,而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都中剑,在濒死之际,他提剑刺向其叔叔的胸膛,最终自己也死在了他朋友的怀里,并请求自己的朋友将这个故事传下去。
  在我看来,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在德国曾受过人文主义的影响但是在复仇中明明有机会杀死自己的叔叔却又担心他上天堂而错过最佳的复仇时刻,他有谋略聪明英勇却在复仇的过程中优柔寡断。而他的犹豫也正是造成他最终悲剧的最大的原因。他本有很多次机会杀掉新国王克劳狄斯,但是一次次的犹豫一次次的心软让他错过了这些机会,最终也造成了他死亡的悲剧。有些人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个英勇的战士,是一个有勇有谋的王子,他靠自己设计的戏中戏肯定了鬼魂所说的话是真的,他决定装傻以便于自己复仇计划的实施,他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躲过了一个又一个新国王设计的圈套,在杀掉波洛涅斯他的叔父虚情假意想把他送到英国并设计杀害他的时候,他很快便识破了这诡计并立刻让船只返回丹麦;在与雷欧提斯比剑时,他英勇无比,把对方的剑夺过来并且率先刺中了雷欧提斯,这些都足以证明他的英勇。但是哈姆雷特的一生中他总是陷入到自我怀疑和犹豫中。在杀害其叔父时变可以完美地表现出他的犹豫和自我怀疑,他怀疑或许那个鬼魂是魔鬼并不是他父亲的灵魂,而是一个魔鬼幻化成一个善良的形象来引诱他去做坏事,他在最有能力杀死克劳狄斯的时候又想到,人在忏悔的时候去杀死这个人,这个人是会上天堂的,因此,他也不愿在这时候杀死他的叔父,这是他犹豫的表现。他急于杀死仇人来为父报仇,又总是在犹豫不决中错失复仇的机会,他就是这样一个十分矛盾的个体,这也成为他悲剧性命运的原因。他的性格是复杂的,因此,读者对他的理解也是有多方面的,也就造成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情况。
  哈姆雷特的这种多方面复杂性格,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脱不了干系。当时正处于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哈姆雷特在德国学习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他受到了人文主义的影响,但同时他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他总是在复仇中犹豫不决,瞻前顾后。
  有人将这部戏剧当作复仇悲剧来看,也有人看到这部剧里面爱情的悲剧。哈姆雷特和奥菲利娅的悲剧爱情故事也是让人唏嘘。奥菲利娅是一个善良美丽且有着自己理性判断的姑娘,哈姆雷特回国后便于她双双坠入了爱河,她始终坚信哈姆雷特爱她,最终会和她结婚,她对于父亲和哥哥所说的话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理性思考,只是表面应下,她认为他们两个人的爱情是不掺杂着任何的政治因素的。当她听父亲和哥哥的话,对他们的爱情有所动摇,去找哈姆雷特的时候,已经决定装疯的哈姆雷特却对他进行言语羞辱“你们女人都一样,你们涂脂抹粉,你们撒谎又背叛我们,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造了一张脸,你们烟视媚行,淫声浪气,替上帝造下的生物乱取名字,卖弄你们不懂事的风骚,进尼姑庵去吧,你”奥菲利娅十分的心碎。而之后自己最心爱的男人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她彻底的崩溃,变得疯疯癫癫,当雷奥提斯问她怎么了的时候,她说“你想要一朵紫罗兰花吗?可是我不能给你紫罗兰呢,我爸爸死的时候,它们也全部凋谢了”最终的奥菲利娅身着盛装,溺死在了水中善良美丽的奥菲利娅就这样草草地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哈姆雷特回国后得知他最爱的女人去世悲痛欲绝。这是奥菲利娅的悲剧,也是两个相爱之人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本应是无忧无虑,忠贞不渝的,但是奥菲利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和哈姆雷特的爱情也在一步步的复仇中被消磨。这是他们两个人的凄美爱情故事,他们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注定只能站在对立面,他们的爱情注定将在哈姆雷特的复仇中沦为悲剧。将这部书作为一本复仇悲剧来看的话是耐人寻味的,而作为一部爱情悲剧来看也是十分的凄美的。这本书的所涉及的要素是十分多样的,因此不同的人来看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见解。
  不仅是爱情,这部戏剧也体现出了友情,亲情。哈姆雷特为父复仇,雷欧提斯为了自己的父亲和妹妹复仇,这体现出的是亲情,而哈姆雷特和霍拉旭的友情也令人动容。
  《哈姆雷特》这部巨作,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多方面的,并且书中涵盖的要素是多种多样的,也就是从这本书本身来说,它蕴涵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包括友情爱情等等的因素;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同的人对于这本书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本书是王子复仇记,有人认为这本书是对当时社会的讽刺,也有人将它当作凄美爱情来读。而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是因为个人的主题差异性不同,即读者自身的差异。读者自身水平,阶级,理解能力,知识结构的不同都会使得他们对这本书有不同的理解。或许在小孩子看来,这部剧是血腥的,因为最终的结局是所有人都倒在了血泊中,而在我们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之后再去看这本书,我们就会读到复仇,爱情,亲情等,当我们专门的去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一些背景之后,我们就会读出书中对于当时社会的讽刺,也就是说知识水平的高低对于这本书的看法是有所影响的,并且每个人的经历,成长和生活的环境也都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对这本书的理解也是有所不同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看来就是在阅读研究一本书一件事的时候要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有自己不同的思考,有不同的见解,对文学的见解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要勇于思考,善于思考,做一个会思考的人。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