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积极情绪 促进学生成长
万荣县城镇中学 王新栋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情绪是指学生个体因为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学习了弗雷德里克森对积极情绪的研究阐述以后,我认为,积极情绪是学生对有意义的事情的独特的、即时的反应。积极情绪能让人感觉良好,通过改变思维内容来扩展思维的广度和边界,让学生看到学习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抑制消极情绪,获得更多有益的学习体验。
不少学生对于作文觉得有些难,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或理不出头绪,写起作文来,总是不得要领,甚至感到头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作文难”的思维定势。我从2004年起,在城镇中学创建了“后土”文学社,致力于帮助学生通过勤于观察,坚持练笔,深入体验,写好作文。但在文学社,同学们在练笔中,同样也有畏难情绪。我通常采取两种方法,帮助学生消除困难情绪,提升希望、兴趣等积极情绪。
一是在写文章之前,我先带领学生了解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资料,或是进行观察。比如写《校园春来早》,就先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进行观察,看花木,听鸟鸣,在观察中激发学生感悟语言,布篇谋局。二是组织学生寻找写作中可能用到的词汇和修辞。比如写校园的春景,我和学生共同寻找相关的好词好语,积累了翠色欲流、枝繁叶茂、沁人心脾等十多个好词,找到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为下笔写作时的遣词造句打下基础。写作前的这些活动,为学生下笔写作文做好了铺垫,学生写起作文来,觉得有话快说,词语运用也比较得心应手,学生逐渐对写好作文有了信心,也有了方法。
学生写作文从没话可说到充满信心,从畏难发愁到有了希望和兴趣,这个积极情绪的激发和调动,主要是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化解困难,积累写作素材和资料,使他们重拾信心,走向成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也经常性地设法激励学生,帮助学困生调动积极情绪,提升学习信心。上学年,我带初二年级语文课,在教学中,发现教室后面有两名学生,近乎于“不学”的状态,上课老师在讲台上讲解,他们不是东张西望,就是低头发呆,或者埋头睡觉,有时还拉拽周围同学,提问他,一言不发,批评他,毫无表情。对于这样“油盐不进”的学生,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真不容易。我除了课余找他们谈话开导,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关注他们,引领他们融入学习氛围。有一次,我安排学生完成《白杨礼赞》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学习任务。同学们都哇哩哇啦地开始朗读和背诵了,这两个学生照例在东张西望,一个字也不读。我把他俩叫到身边,激励他们:“这一课要求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你俩只要背完后面两个自然段,就算完成任务了!”其中一个同学可能不相信我给他们这样的“优待”,还问我:老师,真的吗?我给他们肯定的答复:“真的,赶紧开始背吧!”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灵,他俩捧起书本哇哩哇啦带劲地读了起来。后来,他俩先后拿着课本来给我背了课文后两段,尽管背得不很熟练,但这可是一个宝贵的开始啊!
对于特殊的学困生,我们改变“控制型”和“放任型”的做法,改为自主支持型的教育方法,适当地向他们做出“让步”,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接纳、鼓励、温暖和关爱,这就为他们的进步提供了个性化的“支架”。这种自主支持型的教育,为学困生创设了可接受的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情绪,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这两名学困生从近乎不学习,到积极背课文,是积极情绪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一次有益尝试。
不少学生对于作文觉得有些难,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或理不出头绪,写起作文来,总是不得要领,甚至感到头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作文难”的思维定势。我从2004年起,在城镇中学创建了“后土”文学社,致力于帮助学生通过勤于观察,坚持练笔,深入体验,写好作文。但在文学社,同学们在练笔中,同样也有畏难情绪。我通常采取两种方法,帮助学生消除困难情绪,提升希望、兴趣等积极情绪。
一是在写文章之前,我先带领学生了解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资料,或是进行观察。比如写《校园春来早》,就先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进行观察,看花木,听鸟鸣,在观察中激发学生感悟语言,布篇谋局。二是组织学生寻找写作中可能用到的词汇和修辞。比如写校园的春景,我和学生共同寻找相关的好词好语,积累了翠色欲流、枝繁叶茂、沁人心脾等十多个好词,找到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为下笔写作时的遣词造句打下基础。写作前的这些活动,为学生下笔写作文做好了铺垫,学生写起作文来,觉得有话快说,词语运用也比较得心应手,学生逐渐对写好作文有了信心,也有了方法。
学生写作文从没话可说到充满信心,从畏难发愁到有了希望和兴趣,这个积极情绪的激发和调动,主要是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化解困难,积累写作素材和资料,使他们重拾信心,走向成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也经常性地设法激励学生,帮助学困生调动积极情绪,提升学习信心。上学年,我带初二年级语文课,在教学中,发现教室后面有两名学生,近乎于“不学”的状态,上课老师在讲台上讲解,他们不是东张西望,就是低头发呆,或者埋头睡觉,有时还拉拽周围同学,提问他,一言不发,批评他,毫无表情。对于这样“油盐不进”的学生,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真不容易。我除了课余找他们谈话开导,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关注他们,引领他们融入学习氛围。有一次,我安排学生完成《白杨礼赞》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学习任务。同学们都哇哩哇啦地开始朗读和背诵了,这两个学生照例在东张西望,一个字也不读。我把他俩叫到身边,激励他们:“这一课要求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你俩只要背完后面两个自然段,就算完成任务了!”其中一个同学可能不相信我给他们这样的“优待”,还问我:老师,真的吗?我给他们肯定的答复:“真的,赶紧开始背吧!”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灵,他俩捧起书本哇哩哇啦带劲地读了起来。后来,他俩先后拿着课本来给我背了课文后两段,尽管背得不很熟练,但这可是一个宝贵的开始啊!
对于特殊的学困生,我们改变“控制型”和“放任型”的做法,改为自主支持型的教育方法,适当地向他们做出“让步”,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接纳、鼓励、温暖和关爱,这就为他们的进步提供了个性化的“支架”。这种自主支持型的教育,为学困生创设了可接受的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情绪,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这两名学困生从近乎不学习,到积极背课文,是积极情绪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一次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