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08

让课堂更有趣 学生们不服不行

——95后新老师炼成记 李 婕

  “大屏幕滚动播放学生名字抽查背诵课文”“用表情包批卷子”“袖子里藏棒棒糖”“化学元素编成RAP”……他们频上热搜,他们不是网络达人,只是接管课堂的新一代95后老师。

  每一个9月开启的学期,校园里会迎来一张张稚嫩的面孔,有学生,也有老师。从品学兼优的学生,转变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其实并不容易,95后“新”老师思维活跃,想法新奇,不拘一格,对待工作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他们“神操作”频出,但又让学生不服不行。记者走进课堂,去寻找更多专属于他们的教学方式,接触他们“每天使出浑身解数,让课堂更有趣,让孩子们爱上学习”的状态。

梁宇:校园里创办电视台

  “从初中起我就有一个教师梦,大学填报的志愿栏里全部都填了师范类院校。”2018年大学毕业,梁宇成为太师三附小万科城校区首批教师,虽然年轻,但也是一名与校共成长的“老员工”了。
  虽然作为教师的生涯并不长,但在这期间,他不仅完成了三次完美跨界,还身兼多职。刚进校时,他是和自己专业对口的美术老师,带高年级的美术课,同时客串过篮球课、计算机课的老师。后来,他被校领导发掘出了摄影才能,开始活跃在校园各类活动现场,拍摄出许多精彩的照片。2021年校园广播电视台成立,梁宇又跨界成为了校园电视台的台长。
  在不断尝试的“跨界”当中,梁宇表示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成立校园电视台初期,“要做真正的学生电视台,实现学生运营、学生管理的模式。”从电视台的名字征集到台标的设计,从栏目的设置到主播的选择,从录制的内容到播出的频次,都要一一落地。一心想要把这件事做好,梁宇给自己施压,遇到技术问题,就上网学习;遇到新闻专业性的问题,就找专业社团老师请教。经过半年的时间打磨,“万花筒校园广播电视台”初具规模,现今主播、记者、录像、后期四个组的核心学员已渐渐成熟,一批批小学员在梁宇的指导下,学会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有的甚至身兼数职,利用课余时间推出了一期期精彩的节目,目前“万花筒校园广播电视台”已累计节目播出40多期,成为反映多彩校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在学生心里,“幽默”是梁宇老师的代名词。一次美术课,梁宇讲“画面和谐”,他说:“一个人上半身穿西装,下半身穿拖鞋,你们觉得画风和谐吗?”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梁老师上课,不服不行。”
  在电视台工作中,学生台长负责新一批电视台成员面试。老师在,学生台长放不开手脚,梁宇就找个借口出去,跟学生台长说:“我走了啊,我不在的时候,你就是这儿的‘一把手’,我要当甩手掌柜啦!”过了半小时,梁宇偷偷回来观察,发现孩子们有模有样地组织面试,面试的同学和面试官对答也十分精彩。对于自己的不按常理出牌,他说,学生时代,自己的初中的班主任给了他关怀和帮助,在自己内心种下了教师梦;工作后,校领导不断发掘年轻教师的潜力和优点,让他们不断地蜕变成长,“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影响学生的良师。”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梁宇老师认为职责是育美,而作为校园电视台的指导老师,职责则是育人,通过电视台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潜能。在学习中不断尝试突破自己,同时把这种能力教授给学生,95后教师梁宇表示,“儿时梦想变为现实,教师这个职业也是自己毕生的追求,要干到退休干不动为止。”

王超:跟小小的孩子一起成长

  清晨,太师三附小万科城校区二年级教室里,传出了朗朗读书声,一位面容清秀,身材高挑的老师,在学生座位间穿梭,带领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她是学校最年轻的教师王超。
  王超今年26岁,毕业于太原师范学院。刚毕业时,“在媒体和教师这两个职业当中,也曾犹豫过。”带着尝试的心理,她通过考试,应聘到私立小学,接手了一个二年级班级。
  第一次上讲台,王超称自己既忐忑又期待。站上讲台的那一刻,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望向自己的时候,“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忐忑的心瞬间被孩子们抚平。”
  第一次和孩子们互动,孩子们就像一个个充满惊喜宝藏的盲盒,他们虽然年纪小,但有丰富的心理世界和巨大的潜能,王超笃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那一刻她知道,老师的作用就是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
  第一次当班主任,已是王超站上讲台的第二年。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一年的大孩子,要带着一帮二年级懵懵懂懂的小孩子,身体和心理上的疲惫,让这个年轻的姑娘第一天下班回到家就崩溃大哭。发泄过之后,王超重整旗鼓,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第二天用饱满的精神继续工作,“下班继续崩溃,再哭再调整……”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周、一个月……当终于可以游刃有余处理学生的所有问题时,王超说有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2022年,王超来到太师三附小万科城校区执教一年级,“特别轻松,甚至还很开心,期待跟小小的他们一起成长。”王超说,“教师这个行业是累并快乐着,从孩子转变为大家长,心态的转变很重要,当自己内心充满愉悦的去承担起一些责任时,工作自然会轻松很多。”
  在带班过程中,王超总有一些新奇的想法,“初心是想更贴近孩子心理,我设立了许多奖励机制。”期末考的试卷闯关答题卡上,王超老师会给每个孩子写上属于专属每个孩子的评语,“每次你一笔一划、全神贯注地写字,我都会痴痴地看着,感觉你的每个细胞都在努力,你说你,小小年纪,怎么会有如此拼搏的劲呢?放心吧,只要坚持”……平时班级里也会有各种奖励办法,比如爱心存折,每个孩子会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存折,表现好就可以就在课本第一页盖章,五个章可以兑换一朵小贴纸贴在心愿存折上,凭小红花的个数兑换礼物,一个月兑换一次;比如抽盲盒。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奖励激励他们,孩子们开心,也更愿意和老师心贴心。
  王超所带的班级时刻充满着活力,她总结自己在孩子们心里的印象就是“亲切”。课上是严谨、一丝不苟的老师,课下和孩子们朋友般相处。有时误会班里的孩子时,王超会立刻反思自己,主动跟孩子道歉,用小孩子的口吻跟学生说:“你能不能原谅老师呀?”孩子或者点点头,或者扑上来抱着她。“他们的行为总会深深打动我,小孩子的心是纯洁、真实的,我要把这份心意珍藏。”
  现在的她,从一个会崩溃哭鼻子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班主任老师,同时身兼教研组长的职务。她说:“教师这条路虽然辛苦但很幸福,热爱可抵挡万难,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互相路过彼此的生命,孩子们从老师身上拓宽了世界的维度,同时老师从孩子身上也丰富了自己人生的厚度。”她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感知世界、感受幸福的能力。
  “95后老师更懂孩子,是因为当年的熊孩子长大了。”有网上评论如是说。时代在变,老师的风格在变,但是他们的初心不曾变——让每个孩子快乐成长,有一个精彩的童年。
(作者系《山西晚报》记者)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