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小学作业质量提升的路径探索
弋 英
中小学生作业问题是千万家庭关心的一件大事情,当前仍存在重复性、随意性和缺乏对学生个性关注等问题。另外,中小学生作业时间长、睡眠时间不足、教师设计作业的时间不够等因素也是困扰作业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双减”政策出台后,作业问题引起了各地教育系统的进一步重视。
近年来,各地各校围绕区域作业管理、丰富作业类型、加强作业设计等内容进行探索,涌现出了一大批新举措、新典型,既体现了管理特色,又凸显了素养导向。笔者通过对北京、重庆、成都、常州等地的相关探索进行梳理,形成了区域作业管理和优化的几条经验。加强行政推动,带动全员参与
要抓好一项工作,有力的行政推动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区域层面的重视能让行政部门、教研力量、校长、教师全员参与,统筹联动,能唤醒区域人员的自主性及相应的责任感和创造力。
笔者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地区建立了省市、区县、学校、教师上下联动的管理机制,通过行政层面出台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建立并共享作业资源库等方式,有效促进了作业优化与设计。此外,行政推动能有效调动教研力量,让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在教研活动中得到很好的提升。
改进工作机制,促进质量提升
教育变革的新形势要求通过管理转型来改善教育生态,构建区域教育研究型管理机制,这是落实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重要举措。以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为例,该区多措并举建立高质量作业体系,建立了“优制度规引、优教研导引、优科研牵引、优联动推引、优评价指引”的五优工作机制,有效压减了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浙江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也就作业管理问题建立了“三环反馈”工作机制:第一环由学校教导处进行全校层面的大数据调查,将调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年级组和教研组;第二环为年级组层面的大数据二次反馈;第三环为教研组层面的大数据反馈,可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和促进学生的学。该校还实施“作业限行”机制,限行科目每天一门,限行日除在当堂课内完成的作业,该学科不留任何其他作业,有效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发挥教研力量,优化作业质量
各地积极发挥教研力量,将作业设计、作业布置纳入教研体系,通过教研活动、课题引领、专题研究等形式优化区域作业质量。
一是开展集群研究:由区域教研部门统筹指导,建立作业研究先行校团队,集群推动开展作业研究的学校共研。设立作业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等研究专项,带动教师围绕学科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实施、中小学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实施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
二是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区域教研力量定期与一线教师交流,定期开展课堂教学与作业问题研讨等,集中解决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通过教研活动遴选、推送优秀作业设计和管理案例,拓宽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渠道。
三是加强作业评估与指导:通过送教送培、网络教研、教学视导等形式,发挥区域各学科研究中心、名师工作室等骨干研究力量作用,通过优秀作业设计评比、作业设计与实施学术研讨活动等,搭建交流平台,培育典型案例。
区域层面发挥教研力量开展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调查、评估与指导,帮助学校诊断现状,促进教学反馈,形成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格局。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作业设计能力
作业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思想观念和专业素养要与时俱进。部分地区通过集体研讨、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区域层面培训活动,完善教师对于作业的认识,加强教师对作业的重视程度,厘清课程、教学与作业的关系,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差异,关注学生解决问题、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注重作业与教学的协同和反思改进。
一方面,区域教育部门和教研部门积极组织教师作业管理和作业设计能力提升的相关培训,健全教师作业设计实施能力的培训制度,将作业设计理念、自主设计作业的能力纳入教师评价考核内容,切实提升区域教师作业设计实施水平。
同时通过组建学科培训班开展单元作业设计培训与研究。另一方面,部分地区通过举办优质作业展示交流、作业设计大赛、优化作业管理主题分享交流等形式,提升教师作业管理与研究的专业能力和作业设计水平。
融合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方式
区域层面作业管理与优化有几个关键点:一是加强对作业的统筹管理。区域层面的综合改革重在机制建设,形成系统完善的作业管理机制是区域层面作业管理的有效模式和路径。二是促进作业资源共享。区域层面可以整合优质作业资源,各校可以自主开发符合本校实际的作业资源,将作业资源库、作业模板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三是推动“教学—作业—评价”一体化改革。建议区域教育评价部门科学设计作业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客观公正地对学校作业进行监测和评价,以帮助学校诊断发展现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促进作业和教学的改进。
(作者单位:课程教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