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管理的内涵与改进
王 凯
在学校课程系统中,课程管理是一项体现学校探索如何应用自主权,以及统筹和协调课程方方面面事务的重要工作。学校推进课程管理既是落实国家对课程管理的要求,也是落实各类课程选择性与适应性的必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课程管理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将课程管理落到实处,如何将国家课程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如何合理安排课时总量和活动总量,如何根据课程目标与课程资源状况对教师教学提出具体要求和合理建议,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校作出回答。
有的专家从运行环节出发定义课程管理,将课程管理视为有关部门或机构对课程的各个运行环节所采取的规划、指导、决策、监督、协调等措施,涉及课程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权限、课程标准等。有的专家侧重内容框定,指出课程管理的内容包括课程规划管理、课程开发管理、课程审定管理、课程实施管理、课程评价管理等。总之,课程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课程的各个运行环节和影响因素。具体到学校的课程管理,有的专家认为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落实到学校的管理,包括课程生成管理、课程实施管理、课程评价管理等。学校课程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为两大块:一是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合理开发校本课程,还要在具体的课程管理中协调、优化、整合三类课程。
当前对学校课程管理的定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义观,认为课程管理应该是对学校课程整体运作流程和机制的管理,辐射课程运转的每一个环节;另一种是狭义观,认为课程管理是学校课程运转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处于课程实施这一领域。
在我看来,学校课程管理应着力明确4个基本问题:为了谁、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回答“为了谁”需要明确学校课程管理带有强烈的学校特征,表现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校发展为本位”;回答“谁来管”涉及学校管理人员的安排以及组织建设;回答“管什么”由学校课程管理的基本定位决定,可以从学校能够把控且实现管理的重要功能角度出发,将学校课程管理内容分为课程规划管理、课程开发管理、课程实施管理、课程评价管理等;回答“怎么管”则指向学校为了实现管理功能而明确的制度和机制。
明确了学校课程管理的4个基本问题,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学校在实施课程管理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在“为了谁”方面,受传统课程模式影响,部分学校对课程管理的价值和功能认识不清,简单将课程管理行政化,当作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规范要求,没有意识到课程管理对于学校课程系统逐步完善的重要性,缺乏对学校课程管理的价值认同。
在“谁来管”方面,许多学校没有形成课程管理的主体意识,没有深入理解国家实行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面对国家赋予学校的课程管理自主权不知道应该如何把握。如果不能理解学校课程管理的含义和内容,自然更谈不上以校为本开展课程管理的组织建设工作了。
在“管什么”方面,有些学校缺乏顶层规划和协商机制,导致对课程管理的对象和内容认识不清,甚至左右摇摆、前后不一。
在“怎么管”方面,一些学校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偏重于通过制度来“约束”,而非通过价值来“引领”,只关注管理制度的刚性,未能通过价值认同引领管理服务实践改进;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对管理内容和对象的全面统筹设计;三是简单移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表现在以教学管理机构来履行课程管理职责,把课程管理简单看作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习评价;四是缺乏管理能力,一些学校的课程管理队伍建设较为滞后,缺少懂得课程理论的管理人员,教师也缺乏课程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能很好行使管理职能,在管理实践中出现明显偏差。
学校要树立课程管理的主体意识,认识到在国家规定的基本框架下,课程管理对于学校课程建设和其他工作的重要性,努力通过树立共同的课程价值来引领课程管理,通过价值认同促进课程管理人员明确方向、达成共识。
学校应形成管理共同体,为实现课程的选择性、适应性、品质提升等共同努力;还应明确课程管理的内涵和内容,让参与课程管理的人员明确对象和目标;要加强课程管理人员的培训,针对课程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比如制度漏洞、国家课程改革文件理解不清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让管理者明确改革中的制度内涵。
提升学校课程管理水平是一项长期任务,对于从约束到激励、从制约到服务,进而不断优化学校课程运行机制而言意义深远。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