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论坛
15

学校管理不必太“精致”

姚跃林

  “精致”是精细化管理要达成的目标之一,但如果只见管理“不见人”,管住而未理顺,“精致”就成了作秀。

  在学校管理中,有时不求太精致,反而能达到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效果。
  其一,学校管理应避免喧宾夺主式的“精致”,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曾经我们在学校食堂门口墙壁设置了一块布告栏,供学生粘贴信息。随着学生社团增多,海报更新越来越频繁,有的学生将海报贴到旁边的落地窗户上。
  一次看到窗户的海报,我愣了一下,但也觉得并无不可。一方面,总得有处粘贴;另一方面,粘贴在玻璃上便于清理。当落地窗户上海报横七竖八越贴越乱,有同事建议做个大点的布告栏。我考虑再三:餐厅外面是学生经常经过的地方,门口并不开阔,如果就地立个公告栏会妨碍通行,立远一点又不方便观看。
  最后,我还是相信学生的选择。教育就是服务,真心服务学生成长,办学生喜欢的学校,成就唯美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学校,自有一种高贵的样子。
  其二,不求太精致,是让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装修陶艺教室时,原来的方案是地砖或水磨石地面、涂料墙壁。仅从干净的角度看,似乎并无不可。但想到陶艺教室的功能,就知道这里面是泥水的世界,注定不会精致。
  后来的装修方案改为红砖地面、砖砌毛坯墙壁,倒也别具一格。更重要的是,学生到这里不会缩手缩脚,无所顾忌地投入艺术活动中,满手泥巴,甚至脸上也有泥点子。这才是陶艺教室应有的样子,学生任其“糟蹋”,也不必频繁清扫。
  “教育无非服务,服务是一种信仰”,这是我们的一种办学主张。如果将服务好学生作为坚定的教育信仰,我们就会选择有利于学生的办法,否则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选择便于自己管理的办法。
  所以,教育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于教育。一所学校对学生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往往取决于学校的管理高度。
  其三,不求太精致,也是避免牵扯太多精力。
  多年前,厦门大学致函漳州开发区管委会同意附中冠名为“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后,我就着手印刷便签、信封、信纸、铭牌,但让谁题写校名成为难题。
  其时,“厦门大学”的常用字体是鲁迅的。基于延续厦门大学文化的考虑,我在《鲁迅手迹珍品展图录》中找到附、属、实、验、中的手写体,但因为风格杂乱不太协调,便放弃了。由于急用,最后折中地混用鲁体“厦门大学”和宋体“附属实验中学”。
  管理,只有切中必要性才有意义,只有找到阻碍发展的症结,使得问题迎刃而解才有价值。学校管理必须管好关键事,盯住关键人,做实关键处,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而校长要学会“断、舍、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拘泥于小节,尤其不可陷入事务堆中。为精细化而精细化,就是折腾。
  其四,不求太精致,也是避免过度追求“质量”。
  在很多问题上,我是实用主义者,不将太多精力放在注定搞不好的事情上。
  比如,有人患有秩序强迫症,要求所有员工停车时每排车的车尾成一条直线。能将车子一点不差地停到规定位置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可不必耗费巨大的管理资源。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但对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当遵循“绿色环保”的原则。在这类问题上,我是无为而治。因为过度的精致和管理都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造成管理过度而教育不足。
  学校的长远,要用一种“只种树,不摘果”的大胸怀,去种下美丽的灵魂,种下优雅的行为,种下美好的梦想。这种长远发展的管理,才是真正的精细化管理,才会收获教育的春华秋实。
  其五,不求太精致,还有成本上的考虑。
  图书馆建成投入使用一年后,有部分墙皮脱落,通道玻璃幕墙、装饰条有污迹出现。一方面单独维修很不方便,另一方面校园内外在大兴土木,很难彻底解决问题。如果不计成本的确可以做到精致再精致,但是没什么必要,不但消耗了学校的资源,还浪费了教师的工作激情。
  校园绿化管理也是这样。厦大附中有乔木近2000棵,维护量远超一般学校,但绿化工只有三位,只能保重点、保关键。今天学校绿树成荫,也许正是功在不管,植物们得以自由成长,颇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功效。学校变成一座森林校园,一处真实的自然。
  总之,精细化的管理在于精细化教书育人的内涵,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际效果。这背后是学问,也是技术,但核心是人,要实做,还要善做。而不求太精致,则是一种顺乎人性的简约化管理。把握大方向,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关键事情上,自然事半而功倍。
  学校管理不用“搞得很精细、做得很管理”,而是把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和耐心培育教师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学校一定有生命力、有感召力、有灵魂和温度。
  (作者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