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戏
张蔚蔚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作为一个80后的孩子,从小就听这首歌谣,从小就会传唱这首歌谣。
那个年代,村里的文娱生活是枯燥乏味的。那是一个电影、电视、收音机都还没有普及的时代;那也是一个电冰箱、电话还很新鲜很潮流的时代;但那也是一个脚踏实地、积极上进的年代!村里的人们,不管上过学与否,不管孩子们能否听懂,他们就靠着这样的口口相传,用它来开启孩子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美好认知!开启了对家乡之外天地的向往!而它更成为我“看大戏”的启蒙教育。勤劳善良的人们,一天到晚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秋收终于告一段落后,在各村固定赶集的日子里,在村子里有什么喜庆的事时,“大戏”这道文化盛宴就会准时上演。这几个时间段大都是村民们最悠闲的时节,更是村里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大戏通常会持续三五天。其实,早在一个星期前,嫁到村里的女子们就会将这个消息告诉娘家人并发出邀请;各家各户也会准备充足以便亲戚、朋友、同事来了能有个热情的招待。忙碌过了,也劳累过了,此时便是放松时刻。看,抱着孩子的,搀着老人的,勾肩搭背的,还有“左邻右舍”远道而来的,可谓人山人海。当然,这幅画卷里必定少不了的还有卖各种各样小吃、玩具的小商小贩。
说是看大戏,其实,看得最认真的要数老人们了。他们的参与让台上的表演者更起劲。我那时候还小,很多的戏名都记不住了,印象中唱的最多的就是《铡美案》《狸猫换太子》。台上的女人描眉画眼,亮闪闪的头饰,漂亮的绣花鞋,好看的戏服;男人们要不高大威猛,要不俏皮可笑;常常惹得我们去后台偷窥。但是到了晚上却也不敢独自去上厕所,生怕被个别打扮凶狠可怕的演员们吓哭而丢了面子!我们小孩子是不怎么看的,我们比较“忙碌”:院子里乱跑的,小商小贩摊儿前流连忘返的,再或者就是在大人们怀里打瞌睡……
到了十二三岁,每到唱大戏的日子,我们这些大一点的孩子又有了“新任务”:会和那些小商贩们不仅抢位置,抓经济,还会占用人家的“电力资源”,父母看到我们的“强词夺理”“委曲求全”,只好拉杆架线,为我们的经济保驾护航,更为了给予小商贩们的包容、善良和对他们的接纳!
后来,村里富了;后来,村里又萧条了!春去秋来,迎来送往,一茬茬的人进来出去。大队部几十年如一日矗立在那里,却“失了胳膊丢了腿”。高大威严的舞台上也很久没有迎来那些“唱念做打”,灰溜溜的靠着往日的记忆在风雨中摇曳彷徨!再后来,新大队修成,就是一个小院,却替代了往日的辉煌,那个承载了我们欢乐童年的地方几近被人遗忘!
近年,村里的新班子,新气象!在领导的争取、村民们的努力下,我们将黯淡的“地方”重新修整,勤劳善良的村民用他们的双手又一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描绘出了一幅新时代画卷。他们不用再羡慕台上的人,因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此刻的他们正在演绎着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
而作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箕对鼓”定会在唱大戏这样的喜庆日子里以它那欢快、张扬、激情、活力,诠释着另一种希望——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密集欢快的鼓点,张扬潇洒的动作,铿锵有力,浑厚雄壮,响彻四方!
恰逢重阳节,好戏即将开场……
“拉大锯,扯大锯,接闺女,请女婿……”耳边又响起了这首歌谣,收拾收拾回家看大戏!
(作者单位:晋城市城区南村镇中心学校司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