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十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在并召开
本报讯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我国教育伦理学理论研究和师德建设实践,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以“教育伦理、师德师风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全国第十届教育伦理学术研讨会于近期在山西师范大学召开。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50多所高校、教育机构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学术研讨。山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薛勇民表示,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家精神等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携手,为我国教育伦理学的深入研究和快速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春晨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教师伦理和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度凝练,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精神形态,为我们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指明了方向。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曾建平认为,教育家精神既是全国优秀教师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又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和努力方向,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家精神。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董辉认为,新时代教育家精神蕴含着丰富内涵,具有强化教师教育立德树人能力,要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建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新图景等多重价值。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院长向玉乔以忠诚、守正、智慧、仁爱、包容、公正六种美德,具体理解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
大力弘扬和传承教育家精神,有助于优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山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卫建国认为,当前师德师风建设应当聚焦两类重点任务:一是防范化解师德师风重大风险,二是着力解决“隐形师德师风”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次林表示,加强师风建设是提高我国师德治理水平的重要路径,为人师表、传道授业、引领促进三大师风是理解、落实、培养和评价师德的纲领。南京警察学院思政部教授糜海波表示,师德评价活动中,评价标准、方法和效益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统一于教师道德实践。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廖志诚作了“数字化赋能师德建设的伦理思考”的报告,并探讨了数字化赋能师德建设的现实价值以及数字化赋能师德建设伦理隐忧。
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正平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探索新时代教育伦理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要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这一新时代教育价值追求的最高旨归,一方面赋予新时代全国广大教师“成己成人”的双重神圣使命;另一方面,要求广大教育伦理研究者要以真诚的道德态度、求实的伦理精神探索解决当前影响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现实困境与面临难题。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袁祖社从教育伦理本质以及“文明”与“成人”的哲学高度,探讨了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应当具有的典范性、引领性。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滨表示,教育“内卷化”是当今时代症候,他分析了教育“内卷化”主体困境的三大底层逻辑,认为应从善的教育出发,实现教育去内卷化的伦理突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廖小平认为,学校是一种伦理实体,具有特定的伦理关系体系,教育伦理应从学校这一伦理实体中追寻其逻辑起点。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副教授刘竑波认为,教育之美需教育伦理支持,通过管理伦理和教师道德来实现。
教师如何以高质量课程为新时代培养新人?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本陆认为,课程育人包括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实施过程、人际环境“四大”路径,以学生身体发展、知识技能、智力能力、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为目标追求。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靖国平作了“‘课程何以育人’——新时代教师课程育人观的转变”的报告,并探讨了如何立足“教书育人”实现“课程育人”、如何立足“学科教学”落实“立德树人”、如何立足“课程制度”弘扬“主体自觉”。
与会专家、学者在本次研讨会中还围绕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教育伦理道德精神研究;新时代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研究;教育管理伦理与师德师风建设研究;师德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研究;教学伦理道德研究;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突出伦理问题和难点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学术讨论。
(王若熙 闫 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