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用
08

新一代数字技术何以赋能教育评价改革

曹培杰 王阿习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教育应用,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无感式数据采集、多模态数据融合处理、智能化诊断分析、即时性精准反馈等新样态,为破解教育评价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数字技术是新时代教育评价的变革因子
  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过程性学习数据,全面展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表现和内在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精细的“数字画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设模拟仿真测验、虚拟任务场景、协作学习环境等,在真实任务情境中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破除唯分数的顽瘴痼疾;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分布式学习档案,认证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成果,有效防止数据被篡改,助力解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的信任问题;利用可穿戴智能设备,实时采集运动与健康数据,及时发现学生在体质健康、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个性化的改进方案,实现伴随成长全过程的诊断反馈。
  可以说,数字技术正在触发一场教育评价的深刻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现状,使评价重点从“容易测量的技能”扩展到“难以测量的素养”,更加关注“软素养”、高级认知技能和非认知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育评价数字化面临的主要矛盾
  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数字技术对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作用,推进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自适应测验、电子档案袋、多模态学习分析、学生数字画像、基于大数据的课堂观察等新型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评价面貌。
  第一,“新技术”与“旧标准”之间的矛盾。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不是技术的“数字化”,而是标准的“转型”,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评价导向,合理减少知识习得类指标,增加能力素养类指标,突出强调学生整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着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构建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催化剂”。
  第二,“单向度”与“多模态”之间的矛盾。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算法提供了新思路。教育评价要善于利用技术优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集多模态数据,既可以是总结性测试的考试分数,也可以是记录学习过程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学习档案,还可以是反映学生能力的调查报告、手工作品、活动总结等学习成果,甚至可以是学生网络行为数据、参访场馆数据等,全面展现思想道德、身心发展、学业水平、审美情操、劳动技能等方面情况。
  第三,“高赋能”与“高负担”之间的矛盾。教育评价数字化的核心是技术赋能,利用数字技术优化评价流程,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评价效能。教育评价数字化一定要平衡好“赋能”与“负担”之间的关系,评价指标设计尽量精简,追求用最少的指标实现最大的效能,根据不同评价场景共享使用和自动调用数据,为教师减轻各种机械性、重复性、事务性工作负担。
  第四,“技术性”与“伦理性”之间的矛盾。由于智能设备和视频监控的滥用,学校可能成为“超级全景数据监狱”,对评价对象进行全方位监视,其身份特征、课堂表现、学习兴趣和偏好等个人信息变得无“私”可“隐”,进一步加大了算法偏见和信息茧房的风险。教育评价数字化一定要坚守科技伦理底线,充分尊重和保护师生隐私权和信息知情权,构建可信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三、数字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的路径选择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数字技术为全面深化评价改革提供了重要机遇。
  第一,构建动态更新的教育评价模型。教育评价数字化要从简单叠加的指标思维转向系统完整的模型思维,建立数据变量与理论指标的映射关系。首先,形成一套具有广泛共识度、覆盖度的评价指标理论体系。然后,依据评价指标理论体系,细化形成数据观测点和采集点,利用数字技术将专家的理论知识与数据的量化表征关联起来,构建可解释、可操作的教育评价初始模型。最后,依托算法模型,从大量数据分析中提取有效的评价规则,形成开放式、动态化、自适应的教育评价模型。
  第二,实施全场景、多模态的教育数据采集。教育评价数字化将从散点式的成绩记录转向全景式的数据采集,实现对学生成长的横纵向追踪和全过程动态分析。一方面,充分发挥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慧教育平台等技术优势,在真实情境下开展伴随式数据采集,除采集文字信息的单一模态数据之外,还能采集音频、视频、心理指标、生理信号等多模态数据,全方位呈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和典型行为。
  另一方面,将学生视为“社会生活人”,而非“学校教育人”,把固定的教育场景变成泛在的社会场景,着力加强跨部门数据汇聚,从全社会各领域获取学生成长相关数据,把全社会都变成教育评价的数据源,以家校社协同的方式采集学生睡眠时间、运动频率、课外劳动时长、社会实践次数等数据,共同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效落地。
  第三,打造灵活弹性、人机协同的教育评价格局。教育评价数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加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参与,每个参与者既是评价主体,也是评价对象。同时,数字技术发展使人机协同评价成为现实。为此,要充分激发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探索人机协同的有效模式,共同构建灵活弹性的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加强不同平台系统之间的衔接,保障数据内外部使用和调用交换的一致性。然后,加强数据自动化采集分析,让传统媒介成为评价数据的重要来源。最后,结合校内外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和多重校准,撬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构建泛在终身学习体系。
  (作者曹培杰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阿习系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讲师、博士)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