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的气韵中成长
史凤山 段月楼
如何在美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山西省太原市实验小学结合地域文化和地理优势,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美育的校本化综合实施路径,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美教育‘四梁八柱’体系”。其中,“四梁”指有信仰、有智慧、有气度、有神韵,“八柱”包括文化、环境、管理、科研、师资、课堂、教学、评价等内容。在学校看来,课程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拓展体验、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在“美”的气韵中不断成长。
广泛开发“场馆”资源学校充分利用周边的山西博物院、山西地质博物馆等校外资源,开辟多种社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切身体验。
在山西博物院,学生通过讨论青铜器的纹饰及造型之美,对中国古代礼制文化有了清晰的认识;通过专题展览设计和剧目排练,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兴趣和能力都有所提升。比如,在“青铜花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设计了4项重点活动:“赏一赏”,欣赏博物院“晋商踪迹”展厅的展品——龙形觥、兽形觥、饕餮纹铜鼎、饕餮纹铜罍、兽面纹龙首提梁卣、饕餮纹圆鼎、鸮卣等,了解这几件藏品的相关历史、工艺特点;“学一学”,认识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及兽面纹、云雷纹、夔龙纹的特点,以及这些纹饰装饰在青铜器的哪些位置;“看一看”,带领学生到博物院参观,仔细观察青铜器上的纹样特征;“画一画”,将自己手中青铜器图样上的纹样补充完整。
在山西地质博物馆,学生穿越时空进入“远古物种”展厅,了解到最早的生命起源于海洋,以及生命由海洋向陆地演进的过程,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对生物起源有了全新的认识。更让学生感到自豪的是,在山西这片历史悠久的大地上,能够找到许多古老生物的印记:二叠纪的“华夏植物群”、三叠纪的“中国肯氏兽动物群”、白垩纪的“恐龙动物群”、新近纪的“三趾马动物群”……随着教师的讲解,学生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地感叹:“厉害了,我的山西!”
巧妙融合“节日”内容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节日民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学校以重文化、重体验、重情感、重传承为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让学生学习制作汤圆、粽子、月饼等传统美食,设计“走进传统上元节”“探索寒食节的秘密”“重阳习俗知多少”等节日小报,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知道不同节日的民俗,进而接触民俗艺术,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以清明节为例,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每年都会组织开展以“缅怀先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瞻仰纪念碑、为烈士敬献花篮、学习英烈事迹……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寄托了对革命先烈的哀思和敬仰,表达了自己奋起追梦的信念和决心。此外,清明节的拓展活动还包括:学习英雄故事,为英雄人物创作一张“红色专属名片”,传承英雄的不朽精神;化身“中华文化小使者”,用不同的语言向五湖四海的朋友介绍中华文化,让世界听见中国之声;清明美食DIY,与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一起学做传统面食,或跟着爸爸妈妈上网搜集清明美食青团的制作方法;利用废旧物制作漂亮的环保手工风筝,让风筝带着梦想和祝福飞向蓝天。
积极探索“阅读”活动
中国古代的经典名篇语言优美、意境深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校编写了课程读本《经典名篇我爱读》,节选《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典籍中的名句,利用晨诵和午读时间,分学段制定目标引导全体学生吟诵经典,在诵读熟背的过程中感受中华语言之美。
学校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主题阅读活动,通过“走进中国神话故事”“走进中国寓言故事”“走进中国传统节日古诗词”等主题,引领学生阅读名著、浸润书香。在每年的“校园语言文化节”中,全校师生、家长都会参与其中,通过撰写读书报告、展演历史剧目、评选故事大王、争当积累明星等活动展示一年的收获。丰富多彩的活动点燃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在人格上得到熏陶。
以“走进中国神话故事”活动为例,学校希望培养学生阅读中外优秀神话故事的兴趣,提高学生讲故事的口语交际能力。神话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古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一些神鬼化的英雄传说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理想的追求,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向往,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着深远影响。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活动主题,四年级的主题是“探寻神话故事的魅力”,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我手画我心,审美从此开始”,学生积极开展中外神话阅读活动,通过手绘小报、读书笔记等形式推荐自己喜爱的神话故事和人物形象;第二阶段“我来话神奇,表达我最棒”,经过一个单元的神话故事学习,学生在课堂延伸拓展阅读中,带来自己找到的各种古今中外的经典神话故事,采用“我为神话趣配音”的方式讲好神话故事;第三阶段“深度学神话,思维导图我做主”,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班级交流活动,学生将自己搜集的与神话相关的内容制作成思维导图,想象的种子深深扎进内心,深度的思维得到长远发展;第四阶段“成果展示”,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同学“手拉手”,将自己的“趣配音”转发出去,既能锻炼自己讲故事的水平,也能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学校还利用微信群、朋友圈等工具播放学生的“趣配音”作品,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方式展览学生的手绘小报、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等作品。
持续创新“项目”范式
项目式学习旨在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融通,让学生在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创新与批判性思维。一个真实项目引发核心问题,一个核心问题引出研究方向,一个研究方向引动创新思维。
暑期,学生分别围绕“我和人民币”“街道的故事”“晋面晋美”“争做山西民间故事申遗代言人”“爱护环境之老旧小区改造”等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活动。“你知道藏在人民币里的小秘密吗”“街道的名字让你想到了什么”“作为山西人,我要如何为山西面食代言”“老旧小区应该怎样改造”……一系列驱动性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生成了一系列更深入更具体的问题:“人民币图案中选择的花种有什么意义?”“农作物的生长与土壤有什么关系?”“这条街道为什么叫起凤街?”不断涌现的问题成为学生研究的方向,他们去实地发放调查问卷、访问当地居民、咨询专业部门、上网搜索资料,萌发的学习力触动着思维的创新,研究报告、绘本故事、摄影绘画作品、音像制作等多元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体验。
此外,结合地域非遗文化特点,学校还开发了艺术剪纸、创想面塑、欢腾秧歌等多种创意表达课程。学生在学习这些传统技艺的同时,充分领略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并以“创作表达”为重点,发挥想象、动手实践,创作出自己心中理想的作品,真正将美育内化、升华。为了更好地开展“欢腾秧歌”课程,学校聘请85岁高龄的“蒲州伞秧歌”第二代传承人进校指导。学生在体验课上聆听老人讲授“蒲州伞秧歌”的渊源、发展、演变过程,老人还为学生示范,教学生学习秧歌的十字步走法和花伞的基本制作方法,指导学生设计和制作花伞。
学校清楚地认识到美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的独特功能,将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与美育的深入融合,优化顶层设计,持续迭代升级美育课程,细化各类课程的年段目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引导学生在愉悦的精神状态中,体验美好生活,提升审美品位,涵养内在气质,成就幸福人生。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