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论坛
10

新时代师德评价评什么怎么评

左 鹏 张凤仙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师德师风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要做到立德树人,教师先要修身立德,教师修身立德最终的落脚点在培育学生。因此,我们认为,新时代教师师德评价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指向。

  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只有解决好学校师德评价的4个关键问题:“为何评”“谁来评”“评什么”“怎样评”,才能让学校师德评价更好地帮助教师不断打开师德境界,提升育人能力,引导学生锤炼品格,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让师德评价发挥出应有的师德育人的价值。
  立德树人:师德评价与教师育人使命相统一
  我们发现,当前一些中小学校对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普遍存在着“他化”“窄化”“虚化”,甚至“异化”的现象。“他化”主要是把师德评价的主体设定为学校领导、同事等,而教师自我评价“仅供参考”;“窄化”主要是把师德评价目标局限为年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虚化”主要是把师德评价内容泛化为“道德品质”“十项准则”“一票否决”等;“异化”主要是师德评价方式要么是量化评分,以分数论优劣,要么是群众(全体教师)投票,以人缘论好坏。长此以往,导致教师们把师德评价与教书育人割裂开来,滋长了师德的功利心和倦怠感,与教师应有的初心和使命背道而驰,从而陷入了学校师德评价不好评、评不好的困境。
  学校师德评价与立德树人应辩证地统一起来,让学校师德评价转化成教师立德树人的动力之源,实现师德评价常态化和长效化。毋庸讳言,评价的目标影响着评价过程与结果。厘清学校师德评价目标,既是找准“评价什么”的起点,又是明确“为何评价”的终点。当前学校师德评价面临着诸多困境,目标的偏差不失为主要归因。
  学校师德评价实践有3种典型目的:一是“对教师师德的评价”,即评价者以教师的绩效考核或问责为目标,通过对教师的师德行为表现测评间接推断教师师德状况,重在关注对教师的管理;二是“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即把师德评价当成教师师德养成的根本手段,将师德评价的重心从师德管理回归到教师本身,作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途径;三是“为学生发展的评价”,即师德评价超越教师绩效问责和专业发展的狭隘目标,上升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认为教师师德修养与教育目标是合二为一的,且终极目标在于人的完善,在于育人。
  师生为主:师德评价主体的应然与实然相统一
  “谁来评价?”涉及的是评价主体的问题。师德评价主体往往在构成上是多元的,教师、学生、家长、同事、学校领导、专家等。目的不同,师德评价的主体也各有侧重。
  立德树人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从应然的角度来看,以立德树人为指向的学校师德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学校师德评价离不开教师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对教师师德体验最为全面、具体和细致。他们作为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对教师也有着最直接、真切和鲜活的师德期待和关爱诉求。
  从实然的角度来看,为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可以引导教师通过自我分析来实现自我评价或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在学校实践中,我们关注“常态师德”评价,在教育常态工作中让教师成为自我评价的主体,享有自我评价的权利。如:开设“青年论语”专栏、“师德月度人物”自荐、“师德故事会”、“育人报告会”等,从师德结果评价转向师德过程评价。
  专业道德:师德评价内容的底线与高线相统一
  “评价什么?”体现的是师德评价内容和标准的问题。从理论研究的视角,有学者从教师以人的整体性方式展开的私人生活、公共生活和专业生活3个领域,以及教师承担的社会角色的多样性特质,提出了教师师德所包含的个人私德、社会公德和专业道德3个维度的内容。于是,我们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将政策要求和理论研究融会到学校师德评价实践中,建构出师德评价的“三线”内容即底线师德、专业师德和崇高师德。
  其中,“底线师德”主要为教师的底线伦理即教师基本伦理规范;“专业师德”主要是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以及基于专业身份从事的相关专业工作中,应当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品质,以及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崇高师德”则主要为教师的伦理美德和教育家精神。通过师德评价敦促教师严守底线师德,勉励教师发展专业师德,鼓励教师朝向崇高师德。同时,以立德树人为指向的学校师德评价应更多地关注面向全体教师的专业师德评价。以专业师德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以此更好地引导教师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生成性评价:师德评价方式的生成与生长相统一
  如何评价教师师德?无论根据教师师德形成过程的具体性、实践性、养成性、激励性和发展性,还是依据立德树人的指向性,新时代学校师德评价都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的目标性(结果性)评价或过程性(诊断性)评价,转向生成性(发展性)评价。
  生成性评价着眼于发展指向未来,强调过程和发展的统一、现在与未来的统一、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单一(个性特长)与综合(全面发展)的统一、学生与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统一。生成性评价的开展,一是要更新评价观念,把握政策导向,紧扣立德树人;二是要构建低线中线高线纵向递升、师德专业育人横向整合的立体多元分层评价指标体系;三是要细致化、行为化、数字化师德评价内容;四是在评价技术和手段上,要多样化、现代化、智能化;五是师德评价要真实化、生活化、常态化,唯有真实才能鲜活,唯有生活才能持久,唯有常态才能长效,从而实现教师师德与学生品德同生共长,奏响立德树人的生命赞歌。
  (作者左鹏系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执行校长,张凤仙系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胜利路小学校长,本文略有删减)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