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
14

课程思政润童心

马宏韬 董洪勇

  儿童视角的课程思政是将思政课程自然渗透融入各个学科的育人过程之中,发掘各个学科中适宜儿童理解的思政元素,形成结构化的课程思政内容,并把儿童作为课程实施的同构者,最大化地发挥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因此,课程思政需要与学校教育教学任务进行相适应的整体规划。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从儿童视角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发挥各学科综合育人功能,创新课程思政实施方式,搭建家校协同育人空间,培根铸魂提升育人新合力。

  专注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的课程思政内容要基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儿童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提倡儿童全过程主动参与建构。学校通过问卷调查,搜集到学生感兴趣的公园、城市、中国高铁、超级工程等20余项思政话题,在学科内、学科间将思政元素进行结构化,形成两个维度的课程思政内容。
  一是挖掘独立学科的思政元素,形成学科内涵的课程思政内容。学校发挥各个教研组的专业特长,整理不同学科的思政育人元素,挖掘各个学科的课程思政育人内涵,将思政元素之“盐”溶入课程思政之“水”,形成立足于本学科的20余项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比如,语文组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为教育主线,形成“革命传统经典篇目”阅读方案;数学组将折线统计图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非凡成绩相结合,鼓励学生搜集资料绘制10年来高质量发展走势图,师生课程共构,形成“‘数’说十年非凡成就”课程思政方案。
  二是联通不同学科的思政内涵,形成项目式课程思政内容。在挖掘独立学科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学校联通不同学科的思政内涵,进行不同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关联,发挥多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学校着眼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协同不同学科以项目式课程推进的视角,挖掘共通的课程思政元素,整合课程内容形成近10项有代表性的五育融合课程思政内容,让课程思政的推进事半功倍。比如,由六年级语文、数学、美术教研组组成的项目组,以“故宫的文化密码”为切入点,将体现语文核心素养“语言运用”“文化自信”的《故宫》、发展数学“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的《平面图形》、蕴含美术核心素养“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古建筑保护》等学科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形成凸显民族文化自信的“故宫的文化密码”项目式课程思政内容。重构后的《文字有深意》《图形会说话》《色彩有故事》三个文本,不仅强化了学科基础知识,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
  明确推进机制
  项目式推进课程思政是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学科教学的主要途径。为了保证每个课程思政项目的实施效果,学校召开全校启动会,确定三大推进机制:任务认领机制、随机抽查机制、汇报分享机制。
  任务认领机制。学校发布所有课程思政项目,教师以学科或年级组为单位成立项目组,认领课程思政项目。比如,教师根据学校发布的“寻找教科书中的红色精神”“飞驰的中国”“公园城市”等21项课程思政项目,组成7个项目团队认领了其中10项任务,制订出10份课程思政项目推进执行计划表,具体包含执行目标、工作要点、任务分解等,每名教师目标清楚、分工明确。
  随机抽查机制。学校每月对各项目组进行一次随机抽查,项目组对随机抽到的主题进行组内汇报。该机制对各项目组的过程实施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
  汇报分享机制。学校结合传统特色节日“紫藤季”,每学年开展一次“红色紫藤课程思政”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邀请区域内外的专家共同走进项目式课堂,为项目组搭建分享展示的舞台,促进师生成长,帮助师生不断精进提升。
  拓展育人空间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家校协同共育。学校通过构建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育人空间,为学生的五育发展画像,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坚持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落实劳动教育,将育人阵地拓展到学生家庭,推进家校双向互动,开放共享资源,达成育人共识,开展情境互联、资源融通的家校协同育人。
  比如,借助创建文明示范城市的契机,家校携手形成“小小志愿者的一天、一周、一月”思政系列课程,以线下实际服务行为与线上数据画像相结合的形式,记录每一个学生在文明示范城市创建中的故事,并在线上线下同步推广传播,倡导全体学生相互借鉴学习,丰富志愿者服务的课程思政内容,有效提升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行为。
  学校践行新时代育人使命,统筹推进儿童视角课程思政智慧实践,用课程思政浸润童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了“教师有热度、学生有亮度、课程有温度、育人有厚度”的良好态势。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