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
14

我把讲台交给了学生

陈 洁

  课间,李老师一边批改作业,一边发牢骚“三角形的高画得乱七八糟,直角长成了啥样……”我们组4位数学教师上完课后喜欢“漫谈”上课感受。这节课我班还没上,得想点“法子”。
  《认识三角形》教材编排分“三角形的特征”“画三角形的高”两部分。理解三角形的高、会画高常常困扰着学生。为此,我在校本备课稿上再次改变计划,从“高”的概念上突破,凸显知识之间的关联,让学习更具挑战性、整体性、系统性。
  删繁就简,用教材教。教材编排知识结构是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知识多而杂,如果平铺直叙面面俱到地教,学生对“高”是一知半解。经过推敲,我整合教材,把课堂的重心放在三角形的高,让学生直观理解“高”,主动探究会画“高”。
  知彼知己,先学后教。学生认识三角形会辨别三角形,只不过不能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三角形的定义。课前,我布置了《认识三角形》作业:1.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2.说一说。让学生谈谈什么是三角形。3.画一画。在作业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并标出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4.用数学的语言简单介绍你画的这个三角形。依托课前问题单,课堂上小组汇报交流,激活图形的认知经验,学生掌握了从角和边两个核心元素研究表达刻画图形的特征。了解真实学情,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弄清楚“该教什么”,再确定“该怎么教”的课堂路径。
  学思课堂,当好助教。一起来捋一捋,“三角形的高”与垂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关联。只不过是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变式应用,把平行四边形的高迁移到三角形中。本质上的关联恰恰体现“内容整体性和原理一致性”数学学科特征。
  课堂上我创设情境,长颈鹿选择哪座房子?根据图示,学生一致同意三角形的高要更大一些的那座房子。我追问:“你们说这个三角形的房顶高,能讲清楚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吗?”
  课堂聚焦核心问题“三角形的高”,我让学生当“小老师”,一个个上台讲讲什么是高。学生边动手比画,边语言表达。
  “从房顶直直地向下”“从房顶向下垂直的线段”“从三角形的顶点到对边垂直的线段”……其他小组一点点补充,当讲不清楚时,台下的同学建议在图上画画就懂了。
  如何理解三角形的高,我把讲台交给了学生。学生质疑、合作、补充、完善,最后我再来总结: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三角形的底。这里把认识高和画高相融合,创设的情境问题指向课堂重难点。
  学生通过交流、调整、改进,不断完善认识,深化对高的理解。画三角形的高是尺规作图技能,离不开观察与操作。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数学画图,刺激学生“跳一跳”,试着画一画,讲一讲怎么画的。
  课堂上,我带领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结构和关联,利用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方法类推画三角形的高,有效破解教学难点。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我再组织学生上讲台交流汇报,讲解示范画图过程,适时鼓励其他学生补充,并给予评价建议。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课堂要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空间。巩固练习画高,我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置了下面3道题供学生选择完成。1.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2.直角三角形,画高有什么发现?3.钝角三角形画指定底边上的高,想一想其他两条边有高吗?
  学生从基础题中感受高与底“相互依存”,为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做准备。
  一节课下来,我越来越认识到,从注重“教”到注重“学”的转向,教师要适当退隐,实现学与教合一。同时,真正的好课不是教师出彩而是学生给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泉山路学校)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