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成果推广,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张铁道
所谓教学成果,在笔者看来,就是教育工作者针对教育工作中的真实问题,通过长期实践探索或实验,并借助深入研究取得的具有实效性的教育理念、实践方法与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理性认识。例如陶行知的“晓庄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吴正宪的“儿童数学”等经验及成果,都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坐标系中熠熠生辉。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部分创新探索与研究成果因为缺乏有效推广和传承,尚未成为引领和推进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究其原因,成功的教学实践及其成果,往往缺乏基层普遍实践所需要的实践要素、教学流程、操作方法、评价指标和条件保障等,更没有教师实现教学变革所需的专业支持和能力建设服务。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于2020年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奖项目中遴选出73项具有显著实践成效、能体现教育规律的优秀项目,在全国60个示范区开展推广应用实践探索,力图将优秀教学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软件资源,服务于更多区域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驱动更大范围的能力建设、制度创新和普遍实践,进一步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示范区,北京市房山区的干部教师在当地教工委、教委的领导下,抓住重大机遇,扎实推进优秀教学成果的规划、实施和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房山区地处北京市远郊山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发展不均衡,学校之间存在显著的质量差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房山区将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视作促进本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契机,有针对性地甄选了三项推广成果,分别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探索》,北京市特级教师罗滨的《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磊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能力诊断评价和教学改进系统》。他们希望能将这些成果与区域内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学改革和教师发展需求全面对接,提升基层教师的专业能力,改善教研机构的专业服务质量,同时借这股“东风”增强全区基础教育服务与引领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确保成果推广工作取得实效,房山区制订了以“需求分析、指导思想、推进目标及实践策略、工作进度、预期成果与保障措施”为主要框架的三年工作方案和由“前期筹备、启动实施、推广尝试、深入推广、中期评估、本土转化和总结提升”为主要阶段的工作进度计划,成立了由成果持有者和相关专家组成的指导团队与由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组成的工作小组,并依托区教师进修学校专业人员组建了工作团队。区教师进修学校以项目机制推进具体工作,区教委则提供全面领导和保障。
吴正宪的教学成果在房山区具有良好的前期实践基础——区教委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房山分站”。本次推广应用工作侧重于“基于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的主题,有效推进成果转化应用。他们创建了以组织教师“自主观课、校本改课、跨校磨课和区级展课”为驱动的教学能力发展策略,引导参与教师从个体探索走向群体成长,以区域教研带动校本研修,并以数学学科引领多学科共同进步。
罗滨的教学成果回应房山区全面提升初中各学科教师教学能力的迫切愿望,聚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通过设立区域初中学科教研基地,指导校本教研,促进各学科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加快学科特色建设,开展团队研修与教学实践。
房山区将王磊的教学成果应用于9个学科,目标是增强高中教师学科育人能力、应用大数据诊断提高教学质量、改进高中学科命题与评价工作、建构教师研修课程。他们围绕成果开展了“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和迁移创新”等本土化探索,取得了实际成效。
在实施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过程中,房山区还注重总结、传播项目进展和特色实践。他们先后参与并承办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专项工作会议、在线交流等活动,并借助《房山教育》(专刊)、《创新人才教育》专栏和微信公众号传播实践进展与成果。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加强房山区与其他区域的教育交流合作,也提高了房山区在教育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量事实证明,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显著驱动了房山区基础教育的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基层教师的潜在积极性得到极大激发,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伴随三项成果而来的教育理念创新(如“儿童教育观”等)、教研工作机制创新(如“四段式课例研修”“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学科协同推进”“教师研修课程”等)也成为房山区基础教育制度优化和能力建设的强劲动力。
更加令人鼓舞的是,房山区不仅有效地将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转化为本土化实践,还形成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实践策略,催生了丰富的本土研究成果。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过程事实上已经成为一次深刻有效的能力建设过程。这正体现了评审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部分创新探索与研究成果因为缺乏有效推广和传承,尚未成为引领和推进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究其原因,成功的教学实践及其成果,往往缺乏基层普遍实践所需要的实践要素、教学流程、操作方法、评价指标和条件保障等,更没有教师实现教学变革所需的专业支持和能力建设服务。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于2020年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奖项目中遴选出73项具有显著实践成效、能体现教育规律的优秀项目,在全国60个示范区开展推广应用实践探索,力图将优秀教学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软件资源,服务于更多区域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驱动更大范围的能力建设、制度创新和普遍实践,进一步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示范区,北京市房山区的干部教师在当地教工委、教委的领导下,抓住重大机遇,扎实推进优秀教学成果的规划、实施和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房山区地处北京市远郊山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发展不均衡,学校之间存在显著的质量差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房山区将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视作促进本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契机,有针对性地甄选了三项推广成果,分别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探索》,北京市特级教师罗滨的《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磊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能力诊断评价和教学改进系统》。他们希望能将这些成果与区域内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学改革和教师发展需求全面对接,提升基层教师的专业能力,改善教研机构的专业服务质量,同时借这股“东风”增强全区基础教育服务与引领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确保成果推广工作取得实效,房山区制订了以“需求分析、指导思想、推进目标及实践策略、工作进度、预期成果与保障措施”为主要框架的三年工作方案和由“前期筹备、启动实施、推广尝试、深入推广、中期评估、本土转化和总结提升”为主要阶段的工作进度计划,成立了由成果持有者和相关专家组成的指导团队与由区教委、区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组成的工作小组,并依托区教师进修学校专业人员组建了工作团队。区教师进修学校以项目机制推进具体工作,区教委则提供全面领导和保障。
吴正宪的教学成果在房山区具有良好的前期实践基础——区教委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房山分站”。本次推广应用工作侧重于“基于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促进小学生深度学习”的主题,有效推进成果转化应用。他们创建了以组织教师“自主观课、校本改课、跨校磨课和区级展课”为驱动的教学能力发展策略,引导参与教师从个体探索走向群体成长,以区域教研带动校本研修,并以数学学科引领多学科共同进步。
罗滨的教学成果回应房山区全面提升初中各学科教师教学能力的迫切愿望,聚焦提高学科教学质量,通过设立区域初中学科教研基地,指导校本教研,促进各学科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加快学科特色建设,开展团队研修与教学实践。
房山区将王磊的教学成果应用于9个学科,目标是增强高中教师学科育人能力、应用大数据诊断提高教学质量、改进高中学科命题与评价工作、建构教师研修课程。他们围绕成果开展了“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和迁移创新”等本土化探索,取得了实际成效。
在实施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过程中,房山区还注重总结、传播项目进展和特色实践。他们先后参与并承办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专项工作会议、在线交流等活动,并借助《房山教育》(专刊)、《创新人才教育》专栏和微信公众号传播实践进展与成果。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加强房山区与其他区域的教育交流合作,也提高了房山区在教育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量事实证明,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显著驱动了房山区基础教育的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基层教师的潜在积极性得到极大激发,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伴随三项成果而来的教育理念创新(如“儿童教育观”等)、教研工作机制创新(如“四段式课例研修”“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学科协同推进”“教师研修课程”等)也成为房山区基础教育制度优化和能力建设的强劲动力。
更加令人鼓舞的是,房山区不仅有效地将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转化为本土化实践,还形成了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实践策略,催生了丰富的本土研究成果。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过程事实上已经成为一次深刻有效的能力建设过程。这正体现了评审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