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课程与教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 王利利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课堂是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进全体教师的德育专业化
  应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在教师资格认定政策和制度中融入道德维度。除了道德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加入道德实践活动方面的考量,例如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长要求等。教师教育应注重师德培育以及对教师价值观和职业认同的引导,对教师教育课程内容适当进行调整,例如设置“如何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中蕴含着哪些价值观内容”“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课程或者讨论话题,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各学科教师应养成主动承担德育工作的自觉意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提升开展德育工作的专业素养,在提升教育教学素养和水平的同时,不断学习德育专业知识,提升德育专业能力。
  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之一,对教师和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中小学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校价值观的一部分,通过生动形象、简单明了的语言或文字表现出来,使其成为教师和学生耳熟能详的行为指导。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育人功能
  各学科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做到三点: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教材编写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学校管理者要率先垂范,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科学合理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要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在知识、技能目标之外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系统性与层次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其中,同时要体现时代感和现实感。学校还应创新教学评价,建立灵活的学生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日常表现。三是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思维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萌芽状态,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往往在教师和家长的影响下产生,而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最强,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不会轻易受他人影响。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学生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规律,因时而教,因势利导,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整齐划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每个成长阶段都能受到恰当的教育。
  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注重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
  加强社会实践,一要做到“两个课堂”相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二课堂不是第一课堂的“调味品”,而是其必要补充和延伸,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中小学要打破“两个课堂”之间的壁垒,积极探索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提升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引导学生关注并理性看待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把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结合起来,巩固校内教育教学效果。二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作用。这里的非正式群体是指由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观点和经历的学生自发组成的团体。学校应不断优化班级和校园中的非正式群体,营造良好的班级和学校氛围,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以及友爱互助,引导非正式群体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能有自我提升和锻炼的平台,发挥学生群体自我教育的功能。三要丰富校内外活动,坚持“知行合一”。常规党团活动要体现鲜明的政治性,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党团干部和党员团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水平;开展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通过实地参观调查了解祖国大地的发展与变化,通过志愿服务体会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价值,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升创新能力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既能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无形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家校协同育人,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教育土壤
  推动家校协同育人,需要从四个方面发力: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观,用科学的理论培养人,引导学生树立“人人皆可成人成才”的自信心,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二要发扬家风家教优良传统。我国自古便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有优秀的家庭教育典范,如《大学》中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流传千古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故事。学校要把这些传统文化中正确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家长,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教育,养成良好的家风,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三要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转变以单一的标准评价学生的思想,尊重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四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不仅要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家庭、学校、社会(含社区)多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更要着眼于育人机制的构建,明确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及各自的职责,以及社会教育的支持作用是什么,三方主体依法依约行使权利与履行责任。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之间应建立更加便捷的沟通渠道,增进了解,增加互动,形成通畅无阻的沟通机制。(据《中国教育报》)

点赞(0)
放大 缩小 默认